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三明市,福建省辖地级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和西北部,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东南邻泉州市,西南接龙岩市,北傍南平市,总面积2296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底,三明市辖2个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2年,三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0.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044元,财政收入111.35亿元。
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后解放。1956年7月间,三元、明溪县合并成立三明县,隶属南平专署。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改名为三明市人民委员会(为省辖三明市)。1961年11月,恢复三明县建制。 196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明专员公署,将三明市降为地辖市。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并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
三明物产丰饶,是福建主要产粮区、重点林区、旅游区、革命老区和新兴工业基地;又是全国的文明城市。三明在历史上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是客家人形成并繁衍生息的重要居住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三明是闽人之源、闽江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红土地,朱熹、杨时、罗从彦、黄慎、伊秉绶等历史文化名人出生于斯,、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三明从事重要革命实践。
目标愿景:至2035年,将三明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山水城市。
城市性质: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的工业历史名城、山水新城、康养胜地。
发展战略:区域融入,加快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转型,提质升级;红色传承,文化彰显;山水融合,满意三明。
对接省域对外协同发展。推动合作共建产业园发展;推进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拓展鹰夏、向莆、兴泉经济带;建设大武夷旅游金三角。
融入省际对外协同发展。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协同发展;拓展浙闽赣皖跨省经济合作领域;拓展宁化、建宁的边界贸易发展。
共建外向型经济体系。推动明台融合发展;深化明港澳侨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 一带三板块”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三板块:尤溪、大田两县,形成“东部板块”;宁化、清流、明溪三县,形成“西南板块”;将乐、建宁、泰宁三县,形成“西北板块” 。
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规划期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75平方公里。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规划期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规划期内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围合面积385平方公里。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发展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5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打造三明中国种业创新发展高地。
等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全域国土综合整治5.生态示范与绿色发展
一核:以闽江源、君子峰、峨眉峰、龙栖山、大金湖为主体,构建闽江源-大金湖区域生态核。
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自然保护地41个, 包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自然公园20个、地质自然公园7个和湿地自然公园3个。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实行分级分区管控、差别化管理。自然保护地体系4.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等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各项重点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更加美丽富饶、更加绿色低碳的三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6.品质生活与宜居环境
多组团:三沙生态旅游区、洋溪、莘口-荆东荆西、岩前-吉口 、富口-金沙园二期组团。
构建15分钟优质社区生活圈: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高品质城乡社区生活圈。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生态郊野公园”城乡公园体系。 遵循全面覆盖、均衡分布、可达开放的原则,加强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公园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5%。构建“七带、九山、九广场、多视廊”
的开敞空间布局。七带沙溪、东溪、碧溪 、台溪、鱼塘溪、东牙溪和小溪滨水景 观带。
九广场:生态新城文化广场、洋溪广场、城市文化广场、三明广场、青年广场、捷龙城市广场、腾飞广场、火车站广场和闽学文化广场。
营造“一溪流碧玉,城在画中游,山水城合抱,组团共相生”的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
通过“拥江、傍山、依河、塑核、优径、控廊”六大策略,形成“一脉五心多溪多廊多节点”的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结构。
数字信息、生物医药、建筑产业发展。7.2建设活力创新型城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启动新一轮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推动建立符合实际的运行管理体制,增强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
六大科技创新平台:机科院海西分院、农科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7.3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强化一区两带制造业格局,以“大园区”承载制造业升级;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和产业空间承载效率。
“三山三水”的自然生态基底遗产;“天下第一湖山”丹霞世界遗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反映城乡典型格局、风貌的历史文化聚落遗产:闽学发祥地朱子文化典型遗产;“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客家文化典型遗产;“风展红旗如画”中央苏区文化典型遗产。体现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遗产:古人类遗址;土堡文化典型遗产;抗战文化典型遗产;工业文化典型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技艺、艺术表演、传统民俗等。8.2魅力空间体系魅力景观主题:识别三大流域景观特征:
明确魅力景观主题:泰宁丹霞魅力景观区、闽西客家魅力景观区、闽江中部魅力景观区。
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红色旅游基地精品项目;打造红色旅游驿站: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在9县打造红色旅游驿站。红色魅力体系8.3城乡风貌特色
2省内地市2小时通达;3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可达。基础设施更高质量;旅游交通更高层次;安全应急更高效率;运输服务更高品质;交通环境更高颜值;行业治理更高水平。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多模式联合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市域板块间的便捷性与通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