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一座红砖小院,将工业、农业、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与“设计”融合,24小时开放给有创意、敢创新、想创业的师生,4年来诞生了德国红点奖等300余项国内外设计类奖项,孵化了8家大学生企业,这里是坐落于三明市南郊的三明学院校内的“设计+”众创空间。
一个创业小镇,以健康体育、养老休闲、乡村动漫、数字创意、红色旅游等为重点培育方向,为创业青年提供政策资源、创业辅导、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等服务,现有50多个项目入驻,这里是坐落于三明市北部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由三明学院建设管理。
一南一北,贯穿全城,辐射全市。三明学院以“致用”理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政府协同,利用“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创新创业资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培育创新动能,为山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校服务。
创业成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源头靠教育。三明学院注重以创新教育孕育创业人才,传承致用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能力、锻造创业项目,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明学院办学文化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设立的致用堂,后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改称致用书院,培养“明体达用之才”。虽历经校名更迭、校史变迁,“百年致用、闽师之源”的创业基因一直为三明学院人所传承。
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基因、致用精神,让学生一进校门就知道自己致用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三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即“专业知能”(目标权重占30%)“实务技能”(目标权重占35%)“应用创新”(目标权重占15%)“协作整合”(目标权重占10%)和“社会责任”(目标权重占10%)等指标,其中实务技能和应用创新占据半壁江山。为此,学校以学分化、项目化的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挖掘孵育学生创新力。
将第二课堂分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三个实践模块,分别考核,授予相应学分。在三明学院,学生项目开发、发明创造、获得专利、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自主创业、获得职业资格考试证等都可获得相应学分,按规定,本科生须获得不低于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当然,与之配套的还有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每指导1个学科竞赛或创业项目给予8~10课时工作量,让教师指导有动力,学生创新有方向。
“竞赛可以接触学术前沿,了解行业热点,有利于更好地就业创业。”2017年世界机器赛冠军团队成员张志林如是说,他认为,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得益于学校竞赛机制的驱动。三明学院以竞赛项目立项的形式,统筹开展各项学生科技竞赛,联合跨专业的社团协会,开放实验室以发掘创新力,以科研项目和校内竞赛来历练、培育创新力,以校外竞赛前的集训和个别指导提升创新力,最终将竞赛内容、思想融入第一课堂,引入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专业实训中,孵育更多的创新力。
“无论竞赛结果如何,过程中他们学、实践、协作、创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都会促学促教促成长,愿他们都能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校委副、校长刘健介绍说,2016年学生竞赛中该校获级奖项135项、省级奖项121项,获授权专利151项,平均每天获得1个省级以上竞赛荣誉,不到两天有1个专利获授权,创新力每天都在迸发。
2013年,三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明确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即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或第四、第六、第七学期各开设16学时,要求本科生必修8个学分;开设线上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定制“尔雅”线上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38门;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要求各任课教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本科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同时,制定学生鼓励政策,如休学创业等;构建结合专业特色的实践平台;将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如翻转课堂;鼓励全城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专业4年的教育紧密结合,学院根据培养定位,将其融合在每门课程中间。同时,三明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搭建特色双创平台。结合学校的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服务地方优势项目。结合专业组建专门的创客空间,专注某一领域或产品,形成传承;选取与三明市地方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示范点。如物联网工程专业建了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示范点;传播学专业建了广播电视编导示范点;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建了智慧旅游示范点;车辆工程专业建了车联网示范点;风景园林专业建了美丽乡村示范点等。
3年来,5000余人次参加1365项各级各类双创大赛,获级奖项26项、省级105项。通过项目招募、项目锤炼,塑造了大学生“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创业品格,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更为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提供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由高校主导,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当然,创业不只是大学生的事,推动创新创业更是大学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014年的互联网创业风口还在电商领域,这一年三明学院编制的“三明市电商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得到市政府采纳,承接了该市政府委托的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中心暨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下简称“中心”)营运任务,是福建省首个“政府主导、学校运营、社会参与”的电商培训孵化服务平台。
中心对入驻电商实行头3年免租金,优惠的条件吸引了一批本地电商企业。“和黄运动”当年9月入驻,11月就从淘宝C店升级为天猫店,隔壁“微购电商”的经营者是一群非三明籍的大学毕业生,来自设计、生物工程、环保、物流等不同专业,通过网络推销紫薯、冬笋、肉脯干、淮山等本地特产,尝试网络销售漳州平和柚子、海南水果,市场拓展到广东、浙江、上海、重庆等地。
既孵化,也培训,中心是三明市首个集教学、实训、孵化和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基地,运营当年即培训了1万名电商行业从业人员。时任三明市政府副林俊德表示,中心的运营不仅进一步拓展了市政府与三明学院的合作范畴,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教学等优势普及电商培训,为三明市更加广泛吸纳、培养电商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培养电商从业者,孵化电商小微企业,三明学院电子商务技术培训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三明市创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城的重要支撑。同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相继获得省厅和地方政府支持共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验收资助,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由市政府提供5000平方米场地和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支持100万元运营资金。
为打造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公共平台,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更好地与市场融资对接、孵化成长,吸引社会资源及资本促进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一个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相对集聚,政策配套设施完善的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6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这是福建省第二家面向全国大学生创业者开放的公共孵化基地,基地建设管理的重任再次落到三明学院肩上。
基地建设以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基础,采用“一园三区”模式,即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由孵化区、孵化加速区和创业区三部分组成。三明学院以及区域内高校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孵化区;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孵化加速区,主要扶持智慧旅游、文创、新媒体、物联网和移动互联领域项目;三明生态工贸区三明市电商产业园创客中心为创业区,按照创业小镇模式打造,提供给已孵化成熟的项目或企业入住。
目前已经入驻基地的包括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38个创业团队和电商产业园意向入驻17个项目团队,其中大数据产业利用与服务类3个、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类13个、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型团队19个、科技创新型团队2个、管理咨询服务类7个、特色农产品商贸类11个。
基地将立足于三明产业基础与地方特色,以健康体育、养老休闲、乡村动漫、数字创意、红色旅游等为重点培育方向,依托三明市和三明学院等各方优质资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力支撑,包括政策资源、创业辅导、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等公共服务,力争2020年之前建设成服务超过2000名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团队或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200个,具有三明三区(苏区、革命老区、创新示范区)特色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根植山区,服务绿色,三明学院创建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在三明学院校县合作(《三明学院服务三明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选择乡镇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合作建立“村镇绿色发展学院”,使其成为服务地方的窗口和桥梁。立足三明市丰富的生态资源,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精准扶贫,启动基层创业。目前已将首期创新创业教育精英班的创业项目实训内容和泰宁县下渠乡、永安市贡川镇、大田县建设镇的农民创业项目对接。对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实现了创业项目落地机制。
通过“1+1+1+N”模式,即“一个专业+一个支部+一个乡镇+N种服务”,将村镇绿色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把合作村镇建设成为学校绿色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绿色创业的项目来源地和孵化器。
正在建设的大田县建设镇分院就较好地阐释了这种建设理念。该分院项目由“教务处支部+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中心”负责规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负责实施。主要建设目标是将建设镇打造成为“N+互联网”示范乡镇。打造以“琵琶堡”土堡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度假区、“传统圩场”体验区,并利用建设镇土法制糟和酿酒传统工艺,打造“红粬酒季”制作和销售产业链,利用关停的小矿洞,作为酒的发酵和储藏地点,打造“住红酒庄园、品美食文化、做古法佳酿”的体验旅游品牌。
学校将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建设成为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孵化器、高校服务地方的窗口、美丽中国建设的智库和地方产业转型的发动机。建设10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分院,充分利用乡镇现有资源,减少了财政投入和硬件设施投入,降低了办学成本。结合三明市近年来城乡统筹与农民增收、基层建设与群众路线、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与各分院配合,精心打造10个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示范点、5个智慧旅游示范点、10个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5个现代农业示范点,共30个现场教学基地。根据乡镇需要,每年选派不少于5个学生实践团队到合作乡镇进行乡野调查、精准扶贫、“发现三明”、设计丰收等“三下乡”专项活动。每年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或服务团队进驻现场,从事不少于3个月的技术服务工作,确保项目的延续性。
永安市贡川镇分院建设就体现多层次服务理念。该分院由三明学院学生工作处支部、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贡川镇政府共同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学生创新创业园主要从农村电子商务方面服务贡川镇,先后开设返乡大学生电子商务夏令营、举办两期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一期移动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对象182人;电子商务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帮助贡川镇梳理农特产品种类,并申请了“贡堡”公共品牌和“帮公栈”生态笋品牌,扶持成立了贡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协助制定了贡川镇农产品全网营销方案。通过一年的运作将贡川镇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在产品、品牌、人才、运营方式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2016年暑假,三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又走访贡川镇多个村。根据调查结果,双方同意将贡川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再次紧密结合,将贡川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工业进行整合,打造成一个互联网+生态文明示范乡镇。
2016年,贡川镇与三明学院、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共同建设三明学院大学生毕业就业见基地和贡川镇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计划扶持该镇注册电子商务网店100家,帮助竹农上网销售农产品;设立了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筹措1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奖励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建设等;已举办了两期电商培训班和一期电商夏令营,为竹农、竹商讲解电商摄影、移动电商、营销策划、电商客服等知识。目前,贡川镇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已投入使用,吸引了19家竹企入驻。
不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小微企业的孵化,都是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实战型”师资团队、充沛资金、多元文化交织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协同与保障。地处交通不便、人才稀缺、经济不发达的闽中山区,近年来三明学院通过开放办学、产教融合不断集聚资源,摸索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三明学院依托与台湾15所姊妹校的合作关系,汲取台湾人才培养经验,引入成果导向教育,并将其转化为符合自身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6年来,64位台湾教师来校任教,直接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
黄鹏就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创业导师,从2016年9月至今,他已经辅导了7个创业项目,有的已进入资本运作阶段,有的正在商讨商业模式,其中,“丙申智能环保皮具”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所谓“丙申智能环保皮具”,是在皮革钥匙包上安装一个智能芯片,芯片与手机蓝牙对接,一旦钥匙包离开超过10米,手机便会自动报警、搜索定位。不仅智能,该皮具由纯手工打造,皮革上还融入了原创传统花草皮雕。“我们的卖点不仅在智能,还在于纯手工制作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关,我们希望传达一种态度,即从传统出发不断创新。”设计者、三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连辉延介绍说。
其实手工皮件市场上比比皆是,如何“突出重围”,黄鹏提示连辉延,不妨给手工皮革包加入一点新内涵,比如环保、科技元素等,增加手工皮件的附加价值。在黄鹏的指导下,连辉延除了制作手工皮革包,也开始与智能芯片企业合作,开发智能皮具。目前连辉延的产品已获得专利授权,注册了公司,并委托深圳厂家生产,这个项目也获得了福建省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5万元资助。
《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7日报道的《三明学院探索精准服务“三农”新模式》中也有提到该校闽台合作项目资源的借力,除此之外,还有合作企业、高校资源的共享。报道中的“主角”——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主动对接81所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行业、企业,从合作伙伴到生态伙伴,以多样化形式建立“产学研媒用金”合作机制,为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创业实训创造条件。比如,与中国美术学院开展“乡村动漫”项目联合工作坊,与厦门大拇哥公司联合开设UI界面创新设计专班,让学生学和体验到真实的创业就业生态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创新与可持续的创意、创新、创业、创富教育格局。近年来获得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孵化福建众智联合、艺游传媒、泉州漫鱼等大学生创业企业8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集聚更广泛的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打造更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2017年6月,三明学院参与发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并当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将为三明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带来更多资源与机会。
校外拓展资源,校内挖掘资源,三明学院依托校友会平台,建立校友创业联盟,聘请校友担任创业导师,传承创业精神、传播职业理念、传授创业经验。
基于校友牵手,2017年11月,三明学院联手公益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发挥其教育资源、校友资源、课程资源等优势,引进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创业特训班、大家的董事会等特色项目落地三明,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培训体系为依托,以企业导师计划及创业服务联盟为特色,综合帮扶大学生创业者解决企业创建和发展期的战略规划设计及实际经营问题,首期培训班250多名师生直接受益。
2017年12月,由团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第三期)在三明学院成功举办。同月,三明市政府再专项拨付1000万元资金,用以支持三明学院成立“双创”学院,开展“金凤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三明学院委兰明尚说,进入,三明学院将传承好“百年致用、闽师之源”的创业基因,塑造好“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创业品格,实现好“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的创业目标,更主动地拥抱“政产学研金介贸媒”,为“双创”教育探索更多路径,为青年创客提供更高平台,为地方发展培育更新动能。
一座红砖小院,将工业、农业、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与“设计”融合,24小时开放给有创意、敢创新、想创业的师生,4年来诞生了德国红点奖等300余项国内外设计类奖项,孵化了8家大学生企业,这里是坐落于三明市南郊的三明学院校内的“设计+”众创空间。
一个创业小镇,以健康体育、养老休闲、乡村动漫、数字创意、红色旅游等为重点培育方向,为创业青年提供政策资源、创业辅导、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等服务,现有50多个项目入驻,这里是坐落于三明市北部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由三明学院建设管理。
一南一北,贯穿全城,辐射全市。三明学院以“致用”理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政府协同,利用“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创新创业资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培育创新动能,为山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校服务。
创业成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源头靠教育。三明学院注重以创新教育孕育创业人才,传承致用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能力、锻造创业项目,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明学院办学文化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设立的致用堂,后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改称致用书院,培养“明体达用之才”。虽历经校名更迭、校史变迁,“百年致用、闽师之源”的创业基因一直为三明学院人所传承。
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基因、致用精神,让学生一进校门就知道自己致用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三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即“专业知能”(目标权重占30%)“实务技能”(目标权重占35%)“应用创新”(目标权重占15%)“协作整合”(目标权重占10%)和“社会责任”(目标权重占10%)等指标,其中实务技能和应用创新占据半壁江山。为此,学校以学分化、项目化的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挖掘孵育学生创新力。
将第二课堂分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三个实践模块,分别考核,授予相应学分。在三明学院,学生项目开发、发明创造、获得专利、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自主创业、获得职业资格考试证等都可获得相应学分,按规定,本科生须获得不低于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当然,与之配套的还有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每指导1个学科竞赛或创业项目给予8~10课时工作量,让教师指导有动力,学生创新有方向。
“竞赛可以接触学术前沿,了解行业热点,有利于更好地就业创业。”2017年世界机器赛冠军团队成员张志林如是说,他认为,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得益于学校竞赛机制的驱动。三明学院以竞赛项目立项的形式,统筹开展各项学生科技竞赛,联合跨专业的社团协会,开放实验室以发掘创新力,以科研项目和校内竞赛来历练、培育创新力,以校外竞赛前的集训和个别指导提升创新力,最终将竞赛内容、思想融入第一课堂,引入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专业实训中,孵育更多的创新力。
“无论竞赛结果如何,过程中他们学、实践、协作、创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都会促学促教促成长,愿他们都能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校委副、校长刘健介绍说,2016年学生竞赛中该校获级奖项135项、省级奖项121项,获授权专利151项,平均每天获得1个省级以上竞赛荣誉,不到两天有1个专利获授权,创新力每天都在迸发。
2013年,三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明确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即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或第四、第六、第七学期各开设16学时,要求本科生必修8个学分;开设线上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定制“尔雅”线上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38门;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要求各任课教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本科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同时,制定学生鼓励政策,如休学创业等;构建结合专业特色的实践平台;将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如翻转课堂;鼓励全城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专业4年的教育紧密结合,学院根据培养定位,将其融合在每门课程中间。同时,三明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搭建特色双创平台。结合学校的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服务地方优势项目。结合专业组建专门的创客空间,专注某一领域或产品,形成传承;选取与三明市地方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示范点。如物联网工程专业建了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示范点;传播学专业建了广播电视编导示范点;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建了智慧旅游示范点;车辆工程专业建了车联网示范点;风景园林专业建了美丽乡村示范点等。
3年来,5000余人次参加1365项各级各类双创大赛,获级奖项26项、省级105项。通过项目招募、项目锤炼,塑造了大学生“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创业品格,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更为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提供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由高校主导,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当然,创业不只是大学生的事,推动创新创业更是大学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014年的互联网创业风口还在电商领域,这一年三明学院编制的“三明市电商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得到市政府采纳,承接了该市政府委托的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中心暨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下简称“中心”)营运任务,是福建省首个“政府主导、学校运营、社会参与”的电商培训孵化服务平台。
中心对入驻电商实行头3年免租金,优惠的条件吸引了一批本地电商企业。“和黄运动”当年9月入驻,11月就从淘宝C店升级为天猫店,隔壁“微购电商”的经营者是一群非三明籍的大学毕业生,来自设计、生物工程、环保、物流等不同专业,通过网络推销紫薯、冬笋、肉脯干、淮山等本地特产,尝试网络销售漳州平和柚子、海南水果,市场拓展到广东、浙江、上海、重庆等地。
既孵化,也培训,中心是三明市首个集教学、实训、孵化和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基地,运营当年即培训了1万名电商行业从业人员。时任三明市政府副林俊德表示,中心的运营不仅进一步拓展了市政府与三明学院的合作范畴,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教学等优势普及电商培训,为三明市更加广泛吸纳、培养电商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培养电商从业者,孵化电商小微企业,三明学院电子商务技术培训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三明市创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城的重要支撑。同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相继获得省厅和地方政府支持共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验收资助,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由市政府提供5000平方米场地和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支持100万元运营资金。
为打造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公共平台,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更好地与市场融资对接、孵化成长,吸引社会资源及资本促进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一个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相对集聚,政策配套设施完善的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6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这是福建省第二家面向全国大学生创业者开放的公共孵化基地,基地建设管理的重任再次落到三明学院肩上。
基地建设以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基础,采用“一园三区”模式,即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三明)由孵化区、孵化加速区和创业区三部分组成。三明学院以及区域内高校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孵化区;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孵化加速区,主要扶持智慧旅游、文创、新媒体、物联网和移动互联领域项目;三明生态工贸区三明市电商产业园创客中心为创业区,按照创业小镇模式打造,提供给已孵化成熟的项目或企业入住。
目前已经入驻基地的包括三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38个创业团队和电商产业园意向入驻17个项目团队,其中大数据产业利用与服务类3个、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类13个、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型团队19个、科技创新型团队2个、管理咨询服务类7个、特色农产品商贸类11个。
基地将立足于三明产业基础与地方特色,以健康体育、养老休闲、乡村动漫、数字创意、红色旅游等为重点培育方向,依托三明市和三明学院等各方优质资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力支撑,包括政策资源、创业辅导、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等公共服务,力争2020年之前建设成服务超过2000名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团队或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200个,具有三明三区(苏区、革命老区、创新示范区)特色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根植山区,服务绿色,三明学院创建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在三明学院校县合作(《三明学院服务三明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选择乡镇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合作建立“村镇绿色发展学院”,使其成为服务地方的窗口和桥梁。立足三明市丰富的生态资源,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精准扶贫,启动基层创业。目前已将首期创新创业教育精英班的创业项目实训内容和泰宁县下渠乡、永安市贡川镇、大田县建设镇的农民创业项目对接。对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实现了创业项目落地机制。
通过“1+1+1+N”模式,即“一个专业+一个支部+一个乡镇+N种服务”,将村镇绿色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把合作村镇建设成为学校绿色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绿色创业的项目来源地和孵化器。
正在建设的大田县建设镇分院就较好地阐释了这种建设理念。该分院项目由“教务处支部+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中心”负责规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负责实施。主要建设目标是将建设镇打造成为“N+互联网”示范乡镇。打造以“琵琶堡”土堡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度假区、“传统圩场”体验区,并利用建设镇土法制糟和酿酒传统工艺,打造“红粬酒季”制作和销售产业链,利用关停的小矿洞,作为酒的发酵和储藏地点,打造“住红酒庄园、品美食文化、做古法佳酿”的体验旅游品牌。
学校将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建设成为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孵化器、高校服务地方的窗口、美丽中国建设的智库和地方产业转型的发动机。建设10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分院,充分利用乡镇现有资源,减少了财政投入和硬件设施投入,降低了办学成本。结合三明市近年来城乡统筹与农民增收、基层建设与群众路线、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与各分院配合,精心打造10个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示范点、5个智慧旅游示范点、10个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5个现代农业示范点,共30个现场教学基地。根据乡镇需要,每年选派不少于5个学生实践团队到合作乡镇进行乡野调查、精准扶贫、“发现三明”、设计丰收等“三下乡”专项活动。每年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或服务团队进驻现场,从事不少于3个月的技术服务工作,确保项目的延续性。
永安市贡川镇分院建设就体现多层次服务理念。该分院由三明学院学生工作处支部、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贡川镇政府共同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学生创新创业园主要从农村电子商务方面服务贡川镇,先后开设返乡大学生电子商务夏令营、举办两期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一期移动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对象182人;电子商务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帮助贡川镇梳理农特产品种类,并申请了“贡堡”公共品牌和“帮公栈”生态笋品牌,扶持成立了贡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协助制定了贡川镇农产品全网营销方案。通过一年的运作将贡川镇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在产品、品牌、人才、运营方式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2016年暑假,三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又走访贡川镇多个村。根据调查结果,双方同意将贡川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再次紧密结合,将贡川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工业进行整合,打造成一个互联网+生态文明示范乡镇。
2016年,贡川镇与三明学院、三明市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共同建设三明学院大学生毕业就业见基地和贡川镇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计划扶持该镇注册电子商务网店100家,帮助竹农上网销售农产品;设立了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筹措1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奖励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建设等;已举办了两期电商培训班和一期电商夏令营,为竹农、竹商讲解电商摄影、移动电商、营销策划、电商客服等知识。目前,贡川镇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已投入使用,吸引了19家竹企入驻。
不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小微企业的孵化,都是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实战型”师资团队、充沛资金、多元文化交织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协同与保障。地处交通不便、人才稀缺、经济不发达的闽中山区,近年来三明学院通过开放办学、产教融合不断集聚资源,摸索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三明学院依托与台湾15所姊妹校的合作关系,汲取台湾人才培养经验,引入成果导向教育,并将其转化为符合自身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6年来,64位台湾教师来校任教,直接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
黄鹏就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创业导师,从2016年9月至今,他已经辅导了7个创业项目,有的已进入资本运作阶段,有的正在商讨商业模式,其中,“丙申智能环保皮具”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所谓“丙申智能环保皮具”,是在皮革钥匙包上安装一个智能芯片,芯片与手机蓝牙对接,一旦钥匙包离开超过10米,手机便会自动报警、搜索定位。不仅智能,该皮具由纯手工打造,皮革上还融入了原创传统花草皮雕。“我们的卖点不仅在智能,还在于纯手工制作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关,我们希望传达一种态度,即从传统出发不断创新。”设计者、三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连辉延介绍说。
其实手工皮件市场上比比皆是,如何“突出重围”,黄鹏提示连辉延,不妨给手工皮革包加入一点新内涵,比如环保、科技元素等,增加手工皮件的附加价值。在黄鹏的指导下,连辉延除了制作手工皮革包,也开始与智能芯片企业合作,开发智能皮具。目前连辉延的产品已获得专利授权,注册了公司,并委托深圳厂家生产,这个项目也获得了福建省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5万元资助。
《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7日报道的《三明学院探索精准服务“三农”新模式》中也有提到该校闽台合作项目资源的借力,除此之外,还有合作企业、高校资源的共享。报道中的“主角”——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主动对接81所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行业、企业,从合作伙伴到生态伙伴,以多样化形式建立“产学研媒用金”合作机制,为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创业实训创造条件。比如,与中国美术学院开展“乡村动漫”项目联合工作坊,与厦门大拇哥公司联合开设UI界面创新设计专班,让学生学和体验到真实的创业就业生态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创新与可持续的创意、创新、创业、创富教育格局。近年来获得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孵化福建众智联合、艺游传媒、泉州漫鱼等大学生创业企业8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集聚更广泛的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打造更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2017年6月,三明学院参与发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并当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将为三明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带来更多资源与机会。
校外拓展资源,校内挖掘资源,三明学院依托校友会平台,建立校友创业联盟,聘请校友担任创业导师,传承创业精神、传播职业理念、传授创业经验。
基于校友牵手,2017年11月,三明学院联手公益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发挥其教育资源、校友资源、课程资源等优势,引进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创业特训班、大家的董事会等特色项目落地三明,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培训体系为依托,以企业导师计划及创业服务联盟为特色,综合帮扶大学生创业者解决企业创建和发展期的战略规划设计及实际经营问题,首期培训班250多名师生直接受益。
2017年12月,由团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第三期)在三明学院成功举办。同月,三明市政府再专项拨付1000万元资金,用以支持三明学院成立“双创”学院,开展“金凤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三明学院委兰明尚说,进入,三明学院将传承好“百年致用、闽师之源”的创业基因,塑造好“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创业品格,实现好“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的创业目标,更主动地拥抱“政产学研金介贸媒”,为“双创”教育探索更多路径,为青年创客提供更高平台,为地方发展培育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