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25岁青年造卫星“开发区1号” 最快年底升空木材

发布时间:2024-10-11 15:35 点击量:

  最快今年年底,一颗命名为“广州开发区1号”的卫星将发射升空。这颗微小卫星由一个10人左右的创业团队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间众创空间里制造,负责人是出生于1992年的中大毕业生罗澍。去年,这个团队曾通过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独立自主研制的一颗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一颗“高精尖”的卫星如何与广州的年轻创客发生联系?作为广州唯一一家私营航天企业,研究微小卫星,孕育着怎样的大未来?

  2016年11月10日7时42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带着民企制造的几颗卫星升空。其中,由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创航天”)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通信试验卫星KS-1Q,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首颗创客卫星成功发射!”“大学生发射卫星不是梦!”当时,国内媒体纷纷报道,送给科创航天CEO罗澍无数的掌声。如今,KS-1Q已经完成了预定试验项目,比如验证科创航天自行研制生产的星载电源,拍摄太空实景视频,测试虚拟现实(VR)直播体验功能等,目前进入了休眠状态,等待有机会再次启用。

  “上次成功发射的经历,证明我们不是痴人说梦。技术难关已经突破,下一步目标是寻找微小卫星的商业价值。”罗澍说。

  寻找微小卫星的商业价值,他们找到的突破口是智能农业。支持罗澍的是同一个投资人黄先生,他的创业公司从事农业数字化。2014年底,罗澍把自己的微小卫星应用构想讲给黄先生听,成功得到了他几百万元的风险投资。这次,黄先生希望通过天上一颗卫星,解决地下的智能灌溉问题。

  一直以来,农作物如何灌溉仅靠代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如果可以制作一些像探针一样的水分仪,大量直接插入土地里,感知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就可以为农民灌溉的频率和强度提供参考。如今,这些水分仪已经研究出来了,发射一颗卫星通过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变成了项目的关键。

  卫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电配电、保温辐射、电子通信、光学跟踪、燃料化学等多个领域。最困难的是抗辐射设计,幸好KS-1Q在轨道上送回的数据,让他们更有把握对抗太空辐射环境。

  据透露,这颗微小卫星重约5公斤,对比KS-1Q仅1.4公斤的重量重了不少。“这一次,技术已不是太大的问题,”罗澍反复强调这点。在研究过程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科创航天提供了扶持经费,卫星拟命名为“广州开发区1号”,最快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它将通过搭载火箭飞上太空。

  1992年出生的罗澍,2015年从中山大学毕业。他从小就是一个“火箭迷”,他的追逐梦想之路,落脚于一个论坛。

  2005年,罗澍在搜寻相关资料时接触到了科创论坛,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科技爱好者聚集地,一下子吸引了还只有13岁的罗澍。他大胆地用刚学的C语言编写成仿真软件,用来解弹道计算的方程,结识了众多的行业前辈和技术达人。

  上了大学后,家境殷实的罗澍把理论变为实践,“捣腾”起了火箭的研发,一下子成为中大的焦点人物。

  2011年,科创论坛宣布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民营航天的机构科创航天成立,罗澍于2013年当选为科创航天总工程师。

  罗澍对未来雄心勃勃:“能不能自己制造一个卫星?”他的工作场所是广州市内一个车库。“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工作环境,我很惊讶,大梦想应该有个好平台。”广州市光机电研究院院长任豪说,他热情提出,可以免费提供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印客时光”众创空间的办公场地,实验室开放使用,光学仪器测试装备可以帮助卫星测试。这间200平方米的开发区大房间,成为了这个年轻创业团队的事业起点。

  一群卫星爱好者,没有大资金和系统内的背景,只醉心于尖端技术的研究。有了团队,有了公司,他们开始向未来进发。

  “我们很早就确定了方向做微小卫星,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产业链了,国内才刚刚起步。”罗澍说,单颗大型商业卫星的发射成本就高达 5000万~ 4亿美元,它们造价高昂,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空间。然而近年来,事情出现了转机,很多国外卫星创业公司瞄准了重量轻、造价低的小卫星,做成了大生意。

  “比如美国的Planet 卫星成像公司,他们一次性把 88 颗立体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上,每颗只有5公斤,组成卫星网,每天拍摄整个地球陆地的图像,并进行实时传输,”Planet 的商业模式在罗澍看来,“简直是在天上装了一台印钞机”。

  科创航天希望走一条相似的路,以建立微小卫星全球组网并服务于大数据和物联网为目标。具体的做法是,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然后转发至地面站,地面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最终用户。

  据预计,在合理设置目标、项目规模的前提下,整颗卫星的成本含发射费用约4万~10万美元/公斤。

  截至目前,科创航天“烧”掉的研发费用在300万元左右。这家创业公司还有一个很牛的地方,就是能维持盈利,“我们售卖微小卫星的零部件给科研院所,有一部分的收益。”

  在中国进行民营航天事业的创业,也够幸运,因为中国已跻身卫星发射商业领域主角,火箭发射次数全球数一数二,商业搭载卫星却“物美价廉”。“我们现在就走审批程序,希望能赶上合适的那趟火箭。”罗澍说。

  未来的目标已定,科创航天还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未来卫星的代码、图纸、工艺流程等一切设计资料,大众不仅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还可以参与到研发过程中。

  “微小卫星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完全降低技术门槛,使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实现国人的航天梦,”在罗澍这个90后创业者心目中,始终不忘当年自己的论坛成长经历,希望以开放、共享的方式研制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