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嘘,它回来了!”不知谁出声提醒,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片区的8号鸟类监测点内,每个人都屏住呼吸。
低沉有力的振翅声打破寂静,一只长着黄色巨嘴的大鸟从河谷方向飞来。它收起超过一米的艳丽双翼,落在树冠上,环顾四周后才跃上大树的树洞口,上下甩动脖颈,占了身长近1/3的大嘴也不断抖动——这是滇西雨林中一只衔食归来的雄性双角犀鸟。
觅食归来的雄性双角犀鸟准备归巢(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安浩维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跨盈江县、陇川县和瑞丽市,高山河谷间孕育出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保存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全国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的犀鸟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它得名于上嘴长有一个盔状突起,形似犀牛角。犀鸟以果子为食,也捕食小型动物。通常选取高大树木的树洞作为繁殖期巢穴,雌鸟待在泥土封闭洞口的树洞里孵卵,避免受天敌侵扰,雄鸟在洞外递送食物。
在树洞口准备递食的雄性双角犀鸟(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安浩维 摄
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鸟类学家韩联宪介绍,作为热带鸟类,中国的犀鸟处在其地理分布区北部边缘,这决定了其种群数量偏少,上世纪对热带雨林的开发、犀鸟营巢树洞资源不多等一度影响了犀鸟种群在云南的正常生存。
在盈江县,人们观察到中国已知的5种犀鸟,双角犀鸟是其中之一。当地考察评估后在保护区内选取了数个隐蔽监测点,面向观鸟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开放,盈江县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说,观赏犀鸟主要集中在每年2月中旬至6月,进入保护区需办理许可证,遵循管理规则。
返巢的雄性双角犀鸟吐出喉囊中食物,喂给巢中的雌鸟……调出拍摄的画面,等待了6个多小时的观鸟爱好者于振海感叹:“终于拍到了!”他说,等待犀鸟充满不确定性,可能下一秒就能看到,也可能一个晃神后只有它远去的身影。
美丽而奇特的大鸟,这是西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研二学生鲁茜对犀鸟的第一印象。在保护区的6号花冠皱盔犀鸟监测点,她开始了一整天的记录,观测从今年4月开始,将持续到7月左右雌鸟带着幼鸟出巢。
在树洞口准备递食的雄性花冠皱盔犀鸟(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安浩维 摄
“犀鸟选定了营巢的树洞,不出意外,它们每年都会回到同一个洞繁殖。”鲁茜告诉记者。
“10:07,出现;10:13,离开……”鲁茜的笔记本上,一行行数据精确记录犀鸟出现、离开、喂食等行为发生时间和次数,“从雄鸟对雌鸟的喂食频率,可以大致推测这窝繁殖是否成功。”鲁茜说。
“因为时间、路程和人力限制,有时我们很难记录每个监测点的数据,但和观鸟爱好者沟通,能知道犀鸟来了多少次,有没有交配行为,他们也很乐意共享信息和照片。”对于和观鸟者的交流,鲁茜称之为从爱好者观鸟到研究者护鸟的良性闭环。
鲁茜和伙伴们观测到的犀鸟营巢树种、食物种类、繁殖习惯等数据,将会定期反馈给保护区,据此判断可能的犀鸟繁殖地,以便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盈江管护分局副局长金银德介绍,通过持续推进犀鸟物种及繁殖巢穴调查,2023年保护区“犀鸟谷”范围内监测发现犀鸟巢穴26巢,2022—2023年间,每年犀鸟个体数量增长大于20只。
雄性双角犀鸟站在树枝上休息(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安浩维 摄
犀鸟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性类群和标志性物种,它的存在表明热带雨林的生态质量稳定向好。韩联宪介绍,以浆果为食物之一的犀鸟对热带雨林的种子分布、更新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生物学中有‘伞护种’的概念,人们对犀鸟这种奇特的大型鸟类关注度很高,对犀鸟的保护就像一把伞,也辐射庇护了与犀鸟栖息在同一片森林里的其他生物。”韩联宪说,在对犀鸟的观测中,尊重生命、尊重动物的理念不可或缺,在未来,期待越来越多的爱鸟者、观鸟者加入到保护犀鸟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