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1、长身打扮。即领缘、袖缘、底缘皆镶蓝边的素色长身袍衫,交领右衽,腰间系带,称襕衫。这种款式是士人典型的服装。襕衫之制始于初唐,《书·舆服志》有“是时士人以襕衫为上服,贵女功之始也。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褐,庶人以白。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襴、袖、褾、襈,为士人之服’。”至宋犹用。《宋史·舆服志》有:“襕衫,以白细布为之,交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至明代,《明史·舆服志》有:“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由此可见,唐、宋、明的士人都有穿襕衫的记录。再结合历朝襕衫人物的图像,唐代襕衫为圆领,宋、明为交领,因此画中人物不应为唐。从服装颜色来看,画中人物是明显的浅淡色,或是《宋史》中提及的“白细布”。
2、短身打扮。画中的童子、仆从所穿为短身打扮,即上衣下裤的组合,衣长至臀下位置,头上裹巾或露发。宋代庶民常用“包髻”(也称黔首),即用皂色绢或缯把头顶发髻包住,宋人称之为“黔首”,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中有:“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著,皆有等差。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黔首”,以黑色布帛裹头,先裁成方形,长宽与布幅相等,使用时包裹发髻,系于颅后或额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仇英《清明上河图》均有这种打扮。
画中的3名女子服装特点均为上衣下裙的装束,上衣交领右衽。发式为三鬟髻,髻下清晰可见裹头巾,未见其它珠翠,颇为朴素。所裹右襟在宋代、明代均有此例,尤其明代小说中不仅多有记载,各地还有实物出土。但途中女子的发髻为三环式,较为繁复,已知的明代人物图像中发髻多朴素,为椎髻或垂髻。而在宋画中,如马远《西园雅集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博物藏),就有女子环髻。
肩舆是古代的一种轿子,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在马远《西湖柳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见有肩舆的出现。
轿舆,唐宋以后盛行,是在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抬轿子的人数因轿子的种类而异,少则二人,多则数人。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轿舆多次出现,一般为地主豪绅、眷属乘坐,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到了明清开始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
本图中马匹的造型十分准确,马蹄,配饰,马鬃、马尾刻画的细致入微。尤其是近景游人的乘骑,马的特性十分温顺沉静,主人的神态安详,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这与南宋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的生活状态十分近似。李唐的《文姬归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佚名《迎銮图》(上海博物馆藏)、马远《晓雪山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与《游春图》的鞍马都有近似的表现手法,在动态,线条、色彩上都十分雷同。
图中时代风格最明显的是重檐歇山顶,依稀可见本幅歇山顶屋脊上有脊兽的装饰,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在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范宽《烟岚秋晓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都有这种形式的出现与本图中的重檐歇山顶的形制是一致的。
综上所论,《游春图》图式、笔墨技法确有南宋院派的风格特点,画中的人物服饰为宋代,鞍马、车具符合宋制。在绘画的技法上,山石用大斧劈皴,人物有“兰叶描”之风,树木有郭熙、马远、夏圭等人的共性技法要素。
本幅《游春图》,后人题签“宋牟德新仿展子虔游春图”,通过书法风格以及画下角的朱文“金拱北”方印来判断,这个题签极有可能是金城先生题写的。那么此作为什么定为牟益绘制?又与《展子虔游春图》有什么关联?这一点,由于缺乏殷实的资料,我们无从判断。
根据目前牟益的山水作品的存世状况,也仅有一件定为传本的作品,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溪山苍翠图》,这件作品也是只在裱边上题了“宋牟益”字样,画中并没有本人的款署或钤印,更没有符合时代风格的服饰及建筑,所以我们无法确切断定为牟益本人所作。
另外,《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了一件牟益《茅舍闲吟图》,著录内容为“绢本设色,画人物屋宇树石,全摹刘松年烹茶图,惟易赤脚婢为童子,款牟益。”通过文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牟益人物、屋宇都是擅长的,且绘画风格吸收了刘松年艺术特点。可惜的是,此画现不知下落。不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图片比对。巧合的是本件《游春图》也与《茅舍闲吟图》一样都是清宫旧藏之物。清内府的收藏,一般多是乾隆帝和宫内鉴赏眼力极高的大臣共同精审,本件作品上钤有乾隆五玺,嘉庆帝玺。可以肯定一点的它是经皇家认可且非常重视的一件作品。
明初绍述南宋院体者,亦分二派,祖马、夏者,颇流行于画院之中,及戴进、吴伟出,遂形成不可一世之浙派,学刘、李者即唐伯虎,兼及二赵者为仇十洲,虽云院派,实变体也。
近期有学者研究《游春图》年份未必够宋,但有一些绘画因素与吴门画派有相似之处,尤其在周臣(1460-1535)的传世画作中体现尤其明显(参见下图),如笔力“刚劲俏利”、皴法“水墨酣畅”、山石“坚凝”、人物“古貌奇姿”、树木“绵密萧散”等等,是否是一件周臣之作,以待对此作感兴趣的学者进一步讨论考证。
如果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汴梁繁华的都市景象,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手卷描绘的是富春江翠微杳霭的秀美景色,那么《游春图》则是历代古画立轴形制中极其罕见之作,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各色的人物,从事各种的活动,穿着不同的衣服,神情气质的各异,这些特点同时集中这在一幅立轴上,确实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在绘画的技法上《游春图》融合了南、北宗的画法于一炉,没局限于某一画家的特点面貌,且表现手法极高,这也是极其罕见之处,另外清宫对于此画的认可与重视程度,实属可贵至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