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1969年3月26日下午,黄立春和八名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的张家店大队,他们一行九人被分派在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这九名北京知青四男五女,他们都是朝阳区的,来自同一所中学。
张家店二队的牲口棚东边有两孔闲置的土窑,那里原来是大队的养猪场,那两口土窑就是饲养员居住和存放饲料的地方。养猪场关闭后,那两孔土窑就闲置不用了。春节前听说北京知青要来插队落户,二队的张队长就亲自动手,把两孔土窑都打扫干净,把窑里的土炕和灶台都拾掇利索,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一口十印的大铁锅和碗筷瓢盆,知青们来到就直接住了进去,大队的养猪场摇身一变成了二队的知青点。
黄立春当年十七岁,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很好。别看黄立春个头不高,可他长得很结实也很帅气,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还会画画,写的字也好看。张队长看黄立春虎头虎脑的也很机灵,就指名让他担任知青点的小组长。
第一顿晚餐是张队长的婆姨和一名女社员帮忙做的,咸菜、辣椒酱、洋芋、萝卜和酸菜都是社员们送来的,知青们的口粮是从生产队的仓库里暂借的,他们的国库供应粮要到公社粮站统一领取。吃饭时,张队长说:“俄们张家店是个穷地方,就靠你们这些有知识的北京娃娃来改天换地了,俄代表乡亲们欢迎你们,也感谢你们。”
张家店大队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地带,那里的生态环境和交通状况都不好,大风天黄尘飞扬,雨季道路泥泞,土地虽然富足,可都是丘陵山地,平坦的川地很少,以山坡地为主,村子西边还有一座大山。看看陕北的贫穷和落后,知青们的心里就如打翻了五味瓶,真得说不出是啥滋味。
三月的黄土高原还很寒冷,知青们来到张家店没几天就遇到了难题,口粮是从公社粮站领了回来,可烧柴还没有着落。生产队里储存的一些玉米秸秆、谷草和豆秸都堆放在了牛棚的院子里,那是七八头牲灵的口粮,有专人看管。村头场院里倒有一垛秫秸,可那是全队社员们的,知青们每次去那抱秫秸烧火,社员们虽不说什么,可大家也觉得不好意思。
张队长也知道知青们烧柴紧缺,场院那些秫秸杆也烧不了多久,可村子附近的烧柴都让社员们砍光了,要想打柴,只能去十里路以外的地方。没有别的办法,张队长只好带着知青们去了十里路以外的三道梁,那里还能打一些酸枣枝和荆条,山屹梁上还有茅草和低矮的灌木。
日头快要落山的时候,张队长挑着一担柴来到了二队的知青点,黄立春也挑着一担柴紧跟在张队长身后,他挑的那担柴至少要比张队长的那担柴少三分之一。其他三名男知青挑的更少,五名女知青每人只背回了一小捆茅草和荆条。那次打柴回来,五名女知青累得只抹眼泪,男知青也累得不想吃饭。看看知青们都累坏了,张队长心里也很难受。
转眼就到了四月中旬,眼看着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生产就要开始了,知青们上次打的烧柴也基本烧光了。那天早晨做饭时,烧柴不够了,去场院抱秫秸杆有点远,黄立春就跑进附近老乡家的院子里抱了一抱烧柴,刚转身要走,只听土窑的门打开了,出来一位年轻女子,轻轻咳了一声。
那一刻,黄立春的脸顿时红到了脖子根,他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位女子看黄立春抱着烧柴站在那不知所措,就笑了笑说:“一抱柴够做饭吗?俄来帮你抱。”那女子说完,来到柴垛前,抱了一抱柴就往知青点走去。黄立春也抱着烧柴,默默跟在那女子身后回到了知青点。
黄立春后来才知道,那位年轻女子是张家店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张家店大队最漂亮的女子,也是张家店大队最有学问的女子,她叫张爱秋,初中毕业生,刚教了一年书,比黄立春大一岁。只是黄立春那天觉得太尴尬了,他根本没敢抬头看张爱秋。
春耕生产开始的前两天,知青点的知青们一人凑了一块钱,张队长套了队里的毛驴车,到公社煤场给知青们买来了一千斤煤炭,有了这些煤炭,知青们暂时就不用为烧柴的事情愁肠犯难了。拉回煤炭后,黄立春征求了大家的意见,经大家一致同意,他挑了两筐煤炭送到了张爱秋家,并对那天不打招呼就抱烧柴的行为赔礼道歉。
转眼就到了秋后,经过春耕春播和秋收秋种的劳动锻炼,知青们不光学会了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陕北艰苦的生活,他们的身体也比刚来陕北时强壮了很多。特别是黄立春,半年多的时间,身高竟增长了五公分。
秋收结束后,田间和山上也没有了要紧的农活,黄立春和知青们就找到张队长,提出了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想法。二队的耕地百分之九十五是山坡地,因为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庄稼的产量很低。要是把坡地修成梯田,粮食产量就算不能翻番,至少也能增加三成。川地就是例子,坡地冬小麦亩产百斤上下,川地冬小麦亩产达到五六百斤还要多。
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社员们的烧柴问题。社员们打柴有个习惯,好多社员拿老镢头刨酸枣树根和荆条根,树根刨挖出来,第二年春天就不会再长出枝条,这样刨挖下去,烧柴问题会日益凸显,乡亲们的烧柴会越来越紧缺。黄立春的想法是让大队书记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宣布一条规定:打柴只砍枝条不准刨挖树根。还有村西那座山荒山,可在山上植树造林,等树木成材,既有经济效益也能缓解烧柴难题。黄立春还有一个看似荒谬的想法,他说在酸枣树或灌木根部刨挖土坑或筑拦水坝,保存住雨水,灌木和酸枣树就会长势良好,烧柴的量就会增加。
二队社员都赞同修建梯田的提议,对植树造林和不让刨挖烧柴的提议没几个人支持。特别是在灌木丛或酸枣树根部挖坑或筑拦水坝留住雨水的提议更没人赞同,还有人嘲笑黄立春,说他的想法太幼稚,就像个碎脑娃娃的想法。
对此,黄立春并不计较,他利用收工后的歇息时间,在沟坡上的那片酸枣树下筑了一道拦水坝,还为酸枣树根部松了土。他就是想试验一下,这个想法到底可行不可行。
连续两个冬季的奋战,村东那块十三亩的山坡地变成了整齐的梯田,黄立春筑了拦水坝的那片酸枣树和灌木长势旺盛,和没筑拦水坝的酸枣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71年秋天,张家店大队得到了一个征兵名额,张队长想让黄立春去当兵。黄立春却说他不想离开张家店大队,他想留下来把张家店大队的坡地全部变成梯田,他想绿化村西那座荒山。张队长虽然很看重黄立春,也觉得他脑子灵光有想法,是个干事的人。可张队长不想耽误了他的前程,他也不想让黄立春在这穷乡僻壤受苦。可别管怎样劝说,黄立春就是不走。
1972年的春天,因张家店小学急需一名民办教师,黄立春被大队书记安排到学校去教学生娃娃。在张家店小学教书,星期天和假期还能出山劳动,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黄立春就答应了,他和张爱秋成了同行同事。张爱秋虽然也是初中毕业生,可当时陕北农村的教学条件差,她学到了知识比黄立春相差很多。
通过一年多的朝夕相处,黄立春对张爱秋的帮助很大,他教张爱秋学会了画画,学会了唱歌,还为她补习了没学过的初中物理。黄立春负责的五年级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在全公社名列第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1975年春天,张家店小学原来的校长调到了公社中心小学担任教导主任,黄立春担任了张家店小学的校长。他虽然在学校教书,可生产队里的事情他也要过问,还经常利用星期天或假期时间出山劳动。就是因为当初他的提议,张家店大队周边的坡地有一半以上变成了梯田,社员们的烧柴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再也没人说黄立春当初的想法幼稚可笑了。
1976年秋天,张爱秋和黄立春都通过考试培训转成了公办教师,他俩也确定了恋爱关系。黄立春的父母虽然不希望儿子扎根陕北,但他们也不是强烈反对。那年年末,张爱秋成了黄立春的婆姨,他俩都说要在张家店教书一辈子。
到了1979年,在张家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有两人被招聘到县里当了干部,其他知青都返城回到了北京。第二年,张家店小学和邻村合并搬迁到了邻村,张爱秋被调到那所小学当了校长,黄立春去了公社中心小学,担任了中心小学的校长。虽然离家远了一些,黄立春天天都会骑自行车回到张家店,绿化村西那片荒山的计划他一直谨记在心里。
因为自己要教书还要负责学校的工作,黄立春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他计划绿化村西那座荒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黄立春多次跟大队书记说过这个事情,可村支书说那座山离村子远,山上土质不好,村里人都不看好绿化荒山植树造林这个事情。主要是植树造林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收益,挖树坑买树苗,又要花钱还要出力,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谁也不愿去干。
2012年,黄立春退休后,他和张爱秋还有几位老乡,全力投入到了绿化荒山栽种果树的行动中。黄立春自掏腰包雇了推土机,推平拓宽了张家店到村西山脚下那条三公里的羊肠小路,当年就在山脚下和山坡上栽种了五百棵枣树,五百棵核桃树,还栽种了很多枸杞子树苗和花椒树苗,让树木和植被覆盖了荒山,水土才不会流失,也就达到了绿化的效果。
今年九月份,曾在张家店二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重回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看望了留守在黄土高原的黄立春。看看硕果累累的山林果园,看看山坡下的羊圈和鸡舍,知青们都很感动,那座荒山虽然还没全部绿化,可黄立春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了。再看看村子周边那一块块整齐的梯田,知青们感慨万千,当年插队落户的经历又浮现了他们眼前。不光是乡亲们夸奖黄立春为乡亲们做下了天大的好事情,知青们也赞扬扎根陕北的黄立春,称赞他用大爱书写了人生,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张家店的贫穷面貌。
目前,黄立春和他婆姨还生活在山脚下他们亲手挖的那孔土窑里,他俩除了那座花果山和一百多只羊,手里基本没有存款,每年的工资扣除生活费,基本都投入到山林果园了。有些人觉得黄立春没必要这样吃苦受累,他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再说儿女们的条件也不错。也有人非常羡慕黄立春夫妻俩的田园生活,那真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立春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