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公司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资讯 >

唐林:四川绘画史上八幅名作-树木图片绘画

发布时间:2024-07-13 12:43 点击量:

  四川绘画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创作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作,最早的绘画作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约5500年前,即阿坝州茂县出土的陶罐上的《飞鸟图》。秦汉时期,就有了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五代两宋出现的卷轴画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四川绘画家具有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由于四川绘画史上四川籍著名画家的名作众多,因此本文的“名作”有两个界定的标准:

  一是作品列入“100幅中国名画”或者叫“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也有叫“代表东方最高成就的99幅绘画”等。这里100幅作品,从战国到当代,代表中国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100幅旷世杰作,它们包括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展子虔《游春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吴昌硕《桃实图》、齐白石《虾》、黄宾虹《秋林图》等等。主要参考书目:徐玲玲编著《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李默主编《代表中国艺术高度的100幅名画》,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等等。

  二是作品列为“日本国宝”。那么,什么叫日本国宝?在日本,美术工艺品中绘画、雕刻、工艺品、典籍、古文本、考古资料、历史资料等,重要者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具有很高价值、无可替代的国民的珍宝可以指定为国宝。 那么,日本国宝有多少,查无具体的数量,不过,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例可知,数量很少,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相当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超过10万件收藏品中,只有191件日本国宝(也有一说是87件)。“日本国宝”的指定与解除工作直接由文部大臣来决定。如果一个四川画家有多幅作品为日本国宝,则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

  《写生珍禽图》,五代成都人黄筌绘,绢本,设色,纵 41.5厘米,横 70.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此图中,黄筌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画稿,还不是一幅有完整构图的花鸟画创作,然而它是一件可贵的作品,表明这时期的花鸟画的日益成熟,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传为黄筌的作品较多,但《写生珍禽图》是他公认的唯一传世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是黄筌画派的开派之作和“黄家富贵”风格的代表,一直被作为五代到两宋的“院体”花鸟画典范之作。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

  黄筌此画2012年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与陆机《平复帖》、周昉《挥扇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作为书画国宝,并列其中,是其37件作品之一。收录于《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国宝大观》《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历代绘画精品100幅赏析》《艺术100 中国艺术经典》《中国古代绘画100幅》《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书籍。

  黄筌(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五代西蜀宫廷画家,后入北宋画院。在孟知祥统治西蜀时期,黄筌被授于“翰林待诏”“寻加至内供奉朝议大夫检校少府少监上柱国”,官职相当于正二品,极其显赫。965年蜀主孟昶降宋,黄筌与其弟惟亮、子居宝等随孟昶一同到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被奉为左赞善大夫,同年病逝。黄筌从年轻至晚年,在皇家画院服务近50年。

  黄筌在绘画上,花鸟、草虫、竹石、山水、人物、龙鹤龟兔等等无所不能,龙以花草鸟虫最为驰名,是执前蜀画界牛耳的花鸟大家,是中国画派黄筌画派的创立者。元代汤垕《画鉴》总结道:“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

  “黄筌画派”自五代时期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时而兴盛,时而沉寂。总体而言,其艺术生命力不见减弱,而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行,直至今日仍呈现崭新气象。以近现代为例,就有于非闇、陈之佛、李长白、陈子奋、朱佩君等,他们深入黄筌传统,有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并把握了时代气息,画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工笔花鸟杰作,并培养了大批学生,如成都画院创始人之一的朱佩君就有弟子姚思敏、江榕、高晓笛等,均是当今优秀的画家。

  《山鹧棘雀图》,五代北宋成都人黄居寀绘,绢本设色,纵97.5厘米,横53.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的是深秋景色,渲染在安静环境中山鹧鸟雀自在安乐的状态,画的中间是一丛荆棘和修竹长在岸石之间,6只山雀姿态各异,或飞翔空中,或栖定棘枝,或俯冲欲下,或展翅向上,大小有别,俯仰有序,显得特别活跃,生动地传达出了山雀的天性。此图淡墨双勾,色彩富丽,整个画面采用三角形构图,显得沉稳庄重,充满皇家气派,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风格。《山鹧棘雀图》以其成熟而完整的绘画语言为黄筌画派花鸟画提供了难得的真迹范本。

  《山鹧棘雀图》是“黄家富贵”体制的典型作品,也是北宋太祖、太宗时期(960—997年)画院花鸟画的唯一标本和黄氏画派花鸟画的代表作,代表了五代北宋初年黄体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在现存北宋前期花鸟国中,还没有发现一幅名画传描的黄派风格一致、可代表其典型面貌的作品,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

  黄居寀(933年—993年后),四川成都人,字伯鸾,黄筌画派创始人黄筌的第三子,北宋前中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他的花鸟得黄筌亲授,作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写怪石山景,艺超其父。初为西蜀孟昶朝翰林待诏,为宫廷作画。先后任将仁郎、试太子议郎,赐金鱼袋。965年随蜀主降宋,进京供职宋宫廷,任翰林待诏、朝请大夫、光禄寺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黄居寀是最受统治者喜爱和宠幸的、地位显赫的院画家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对他特别赏识,命他负责搜访天下名画,并品定高低名次,因此他在宋初画院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同辈画家莫不对他敬畏,宫廷中都效仿黄家的画法,几“无画不黄,可谓豪矣”。在北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黄家花鸟画风标领着画院,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之标准。他在花鸟画方面称为“翰林画工之宗”。

  黄居寀是北宋院体花鸟画的关键人物。他的作用是让西蜀画院黄筌风格的院体花鸟画在北宋皇家画院牢牢地扎下根,从此黄家花鸟画主导了北宋宫廷画院画风近一个世纪。

  《墨竹图》轴,北宋四川盐亭人文同绘,立轴,绢本,水墨,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图竹杆似屈而不屈,竹叶针刺凌飞,浓淡交替而又层次清晰,竹品人情尽在其中,是一幅以写实手法绘就的作品,堪称宋代文人墨竹画的典范,画出了竹之“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的精神。纯用水墨渍染而成,笔法严谨之中有潇洒之致,是迄今所见最早一幅免去了勾勒方法的作品。综观全图,竿、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理解。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页的正反,确如宋代大画家米芾所言:“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

  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

  此图重在写实,以浓淡突出竹叶的先后秩序的不同,反映了文同借竹写照自身、抒发情感的艺术特征,是“情境”绘画的典型作品之一。

  《墨竹图》收录于《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等书籍,是代表中国艺术高度的100幅名画之一(精品),他与苏轼共同开创的中国绘画流派湖州竹派,其生命力绵延千年。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美术史》认为此件作品,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墨竹图》轴(也称《倒垂竹》《偃竹图》),是遗留至今传为文同的作品中最为可靠的作品。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又号锦江道人。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文同的人品与才气过人,善诗文,著有《丹渊集》40卷,但因党祸株连,诗多散佚,致使其诗名为画名所掩。亦工书法,特别以墨竹最为人推重。其为人洁身自好,忠厚而平和,光明磊落,识见卓然,官有政生,不谈权势,不苟世俗。因此他同时代的人均给予他极大的美誉,可说是新旧党人都交口称赞。如文彦博称其“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宋史说他“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可见人品德操之高,声名影响之大。

  墨竹一门绘画产生以来,文同是第一个大师,当世和后世评价极高,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元代著名画家李衎说,文同的墨竹一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黄庭坚说文同墨竹“能极其变态,其笔墨之运疑鬼神也”。陆游说:“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吴镇说:“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又:“古今墨竹虽多,而起凡人圣,脱去工匠气者,惟宋之文湖州一人而已”。还说:“墨竹风韵为难,古今所以为独步者,文湖州也”。张丑赞:“文湖州以写竹名天下”。《图画见闻志》称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宣和画谱》说文同之竹“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文同墨竹成就之高,于此可见。

  在文同书画的评者中,评价最多的人是苏轼,其次为苏辙、黄庭坚、陆游、米芾等人。

  文同的绘画与苏轼一样着重表现情,并运用了书法用笔,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推向新水平。文同墨竹,被当时推许为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他是宋代文人墨竹画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是湖州竹派的创始者,中国文人画的开拓者。

  《枯木怪石图》又称《木石图》、《古木怪石图》,苏轼绘,水墨纸本,手卷,尺寸失记。此图唯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画面清淡、简散,草草而成,信手写出。整图不求形似,不具皴法。此图画面上无苏轼本人的款识印章,但因后有刘良佐和米芾的题诗,确认为苏轼的真迹。米芾认为,苏轼这种看似没有法度的画风,正是他胸中的郁闷盘结所致以及顽强向上的表现。该图运思青拔、风格卓绝,是画中珍品。

  苏轼是一位写意花鸟画的先驱,他的《枯木怪石图》不仅笔墨疏放,而且跳出了在“写生”基础上“寓兴”的藩篱,为了强烈地抒发感情,创造了“不似似之”的形象。文人以诗入画,以书入画,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无疑是文人画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他绘画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当时“文人画”的典型作品。

  此画收录于《代表中国艺术高度的100幅名画》、《人一生要知道的60幅中国名画》《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艺术100 中国艺术经典》等书籍。

  2018年,此图以4.636亿港币(约4.1亿人民币,加佣金价)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售出,成为历年来仅次于北宋诗人黄庭坚《砥柱铭》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第二高价,后者在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以4.368亿人民币总成交价成交。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笑傲江湖。不论走到哪里,苏轼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极高的文学成就,吸引着青年才俊。这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神话。

  《观音·松猿·竹鹤》,南宋蜀人法常绘,三联轴,即三友帐,分别是《观音图》、《松猿图》和《竹鹤图》,每幅均纵177.3cm,横99. 3cm,现藏日本京都大德寺。三画基本上是淡墨的调子,流露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息,虚空与实在,静穆的观照与活跃的生命,是禅的二元。它们是法常传世画迹中一套流传有绪的烜赫杰作,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是该时代的代表作品[80]。牧溪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并且对日本画家影响最大的就是《观音·猿·鹤图》。

  作为“日本国宝”,《观音·松猿·竹鹤》被奉为神品,这是因为画面所表现出的化人自然的精神,正是禅宗之神髓逸然悟道所在。1921年,日本美术史权威矢代幸雄从欧洲留学归来,当他回国重新观摩这三联轴时,掩不住满心的激动说:“刚进大厅,一种出乎意外的伟大性扑面而来,几乎整个地征服了我的心灵”。可见这三件佳作的感人力量。其中的《松猿图》是传世法常画迹中众所公认的墨气雄深的杰作,被日本画坛奉为典型,专称为“牧溪猿”。

  法常(1207 —1291),又称牧溪、牧谿,僧人,俗姓李。蜀(四川)人,具体县市籍贯无考。“年轻时曾中举,兼擅绘画,初受文同影响,南宋末年时元军入蜀,因避战乱迁居杭州……法常是他的法名”,后因不满朝廷政治的腐败而出家为僧,从师径山寺第34代住持无准师范禅师。师徒两人均为四川人。宝祐四年(1256),法常50岁后住持西湖边的六通寺,目睹权臣误国,世事日非,于咸淳五年(1269 )挺身而出,斥责贾似道。事后遭到追捕,隐姓埋名于“越丘氏家”,禅林艺坛,从此传遍了他的死讯。直到德裕元年(1275 )贾似道败绩,法常才重新露面,这时已经是将近70岁的高龄了。至元二十八年( 1291 ),法常与世长辞享年85岁,遗像在杭州长相寺中。

  法常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奇异的人物,是南宋末年禅宗绘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典型代表。

  法常的画早在南宋末年已开始流入日本(日僧圆尔辨圆),作品大部分流传日本,对日本绘画有很大影响,学其画法的人不计其数,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画作被日本列为日本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被日本的美术史家称之为“濡燕”、“濡鸠”等。

  在日本,南宋蜀人法常是最著名的中国画家。川端康成:“牧溪……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不同之一斑”。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说:“牧溪的画最符合日本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感觉。”

  著名的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瀚这样评价法常及现存的作品,他这样说:牧溪是最优秀的禅画家。中国人从来没有对他加以应有的注意和尊敬。现存出自其手的,或者鉴定属其所画的作品,大部份都保存在日本。在日本,他倒是被尊为不朽的画杰。虽然鉴定为牧溪的作品在日本保存得很多,可靠的却只有几幅而已。在问题较多的几幅作品中,《潇湘八景》册的山水画得特别好,看来至少是牧溪同时代,或是牧溪宗派的作品。

  《潇湘八景图》,法常绘。最初为一幅完整的长大画卷,后在义满年代初,有垄断权力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年—1408年)不忍独自欣赏巨幅的“八景”画卷,为了便于更多的人欣赏,便令匠人将其切割、分开装裱。然而在数百年的历史风云中,“八景”已各自分离成单独的挂轴,仅存四幅真迹,其一为《烟寺晚钟图》被列为“日本国宝”,藏于东京白金台的岛山纪念馆明月轩;其二为《渔村夕照图》,亦为“日本国宝”,藏于东京青山的根津美术馆。

  《渔村夕照图》,纸本,水墨画,纵33.1、横115. 3厘米。图中山势绵延云,雾漫漫,树木葱郁,江上渔舟飘荡,云霞弥漫,一派夕阳映江之景。此图用湿笔淡墨,将云、水、山、林一次挥扫而成,近处树干用中锋重墨点醒画面,树叶几乎全用小淡墨块表现,也都是一次完成,完全是应手随意,不假思索,毫无斧凿痕迹,以无分别、无间隔、无中介、不起意的自由创作方式最好地表现出渔村雨后初霏、水木华滋的物相“理趣”。平静的意境,蕴涵了禅宗对于生化天机的领悟,以及对于人生精义的体察

  [27]。《渔村夕照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在这里,凡是能使人想起实际生活中某个特定场合的景物全被删除殆尽,这是个既没有道路,也不引诱观者进山的巧妙结构,是纯粹的写意。《烟寺晚钟图》,纸本,水墨画,纵32.2、横103. 6厘米。画面大部分为淡墨表现的浓雾,左侧有树木丛生于浓雾之中,树丛深处隐现着山间寺院的房檐。宁静而淡泊的房檐,暗示作品主题——“烟寺晚钟”。“音随晴雨落随风,两岸霜钟听不同。最是夕阳云外寺,渡江声在白云中”。悠扬的钟声仿佛穿透云烟飘然而至,提醒江舟中的旅行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烟寺晚钟图》意在晚钟却不见钟,仅有树丛深处隐现的小小房檐以静态展示着动态,以无声传递着有声。

  法常的代表作《潇湘八景图》是于南宋末年流入日本的,传入日本后,即成为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天下首屈一指”的“无价之宝”,以最为朴素的材料——水和墨,最大限度地利用二者所产生的变幻丰富的晕色,绝妙地展现了潇湘地区的湿润之气与空漾之光,以其渺远、盈虚、幽寂的美质内核和致思意趣,契合了日本人寻觅幽寂空灵、闲远淡泊、枯淡简古的心迹和审美意念而融入“和”文化。

  法常在日本被尊为“水墨画之大宗师”,其八景图被誉为“水墨第一画”,引领了日本水墨画的发展,对日本美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流民图》,四川泸州人蒋兆和绘,纸本,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中国美术馆藏,是中国美术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游民图》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离死别和被迫流亡的场面,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像的刻画,表现了画家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和对对战争的不屈。画面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00多个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其群像令人震撼,中心是一组大人和孩子抱在一起,绝望地望着天空,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妈妈们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生命,而左右两侧的前景,一边是去世的母亲,怀中还有待哺的婴儿,一边是怀抱已经死去孩子的憔悴的母亲。其他人物,有的在逃亡,有的在哭诉,有的在祈祷......这些画面让观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高晴:《浅谈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艺术——以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为例》)。此画蕴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以及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表现了其对整个中华民族遭人践踏的愤怒、悲痛之情,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邢瑞香:《蒋兆和流民图的艺术特色》)。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的巅峰之作和艺术代表作,是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一座高峰。现在能看到的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仅是残存的上半卷《流民图》,后半卷下落不明。

  此图收录于《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等书籍,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其入选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佳作,二是蒋兆和的代表作品,三是蒋兆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四川泸县玉蟾山风景区东北角的一岩壁上现有《流民图》石刻,系1989年落成。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祖籍四川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出生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卿巷子)。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杜甫行吟图》等。

  蒋兆和出生于书香名门,祖辈是秀才,因辛亥革命后科举制度废除,蒋兆和儿时只能随父亲读书习字学画,包括临摹古典人物画。1920年,蒋兆和16岁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从1927年至1947年,主要由于徐悲鸿的推荐,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国立北平艺专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从这段经历可知,蒋兆和可谓是“自学成才”。蒋兆和在从教的50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被称为“徐蒋体系”,“徐”指徐悲鸿,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首任中国美协主席、首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与徐并列,可见蒋兆和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和崇高地位。他发表于1957年第2期《美术研究》的《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是中国人物画解决造型方案的奠基理论(尚辉:《中国人物画解决造型方案的奠基理论》)。

  蒋兆和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一位富有开创性的人物画大家,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自称为“苦茶”的人物画,创作内容所体现出的四个不同角度:“生活的苦”、“命运的苦”、“精神的苦”及“国难的苦”,蕴涵着最深沉和最真挚的悲悯情怀,无可争议的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芩飞:《论蒋兆和人物画的悲悯情怀》)。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蓬勃发展与蒋兆和在20世纪上半叶对艺术的苦苦探索分不开(高细媛:《蒋先生留给我们些什么——蒋兆和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曾把蒋兆和、徐悲鸿、林风眠列为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

  从中国知网(2022年5月21日)查,近十几年来,以蒋兆和为标题的博士、硕士论文共有38篇,涉及艺术创作、、美术教育、形式语言、水墨人物等等研究内容,其中研究《游民图》的有七篇。

  《长江万里图》,四川内江人张大千绘。绢本,水墨,设色,纵53.3厘米,横1996厘米。现藏台湾张群画库。在近20米的长卷中,张大千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场景,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长卷起笔处,便是闻名遐迩的四川都江堰“岷江索桥”,而后顺长江滔滔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据统计,画幅内共绘有21座城池,近百处名胜古迹,规模之宏大确系空前不二,而又处理得那么有机协调,观者无不叹为神品。

  从构图布局上,《长江万里图》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蜒交错;然后采用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豁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崇明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用墨设色上,画面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中间部分以泼墨为主,泼墨之中加入大量泼彩,似无形而有形,平添几许雄奇意境,使画面产生浩荡的气势、万千层次的自然景象。全卷可谓天光水色,阴阳明灭,气象万千。

  图画描绘了长江自四川成都都江堰开始,浩荡而下,直至上海吴淞口流入东海连绵数千里的壮丽景色,气势磅礴,结构宏伟,技巧纯熟,充满了对故国河山的一往深情。

  《长江万里图》是坊间公认的100幅中国名画之一,收录于《100幅世界名画 100幅中国名画》《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世界名画 中国名画全知道》《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艺术名作》《名画欣赏》《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等书籍。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1941年去敦煌,临摹北魏至西夏的壁画近300幅。1954年在巴西建“八德园”,居住约17年。1976年回中国台湾定居。张大千的绘画历程是由师古人,到师自然,再到师己心,即一临摹,二写生,三创作。其画风30岁前求“俊逸清新”,50岁左右取“瑰丽雄奇”,60岁臻“苍茫渊穆”。自述“昔年拟石涛惟恐其不入,今则又惟恐其不出。”(《张大干谈艺录》)代表作品有《长江万里图》《庐山图》《黄山文笔图》《松下抱琴图》《墨荷图》等。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徐悲鸿赞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吴作人称他“于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其笔路之广,见者莫不折服。”等等。

  注:1、本文资料来源为唐林《四川美术史》及相关文章(包括网络),2、文中作者画像注明绘画者的均引自四川省政协《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百人画传》一书,其余图片引自网络。

  唐林:美术史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西华大学蜀学院学术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