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中公教育“勒紧裤腰带”保研发也是没谁了!没

发布时间:2024-05-08 15:35 点击量:

  就在最近,被称为“中国考公第一股”的中公教育正式披露了2023年财报和今年一季度报。

  报告显示,2023年中公教育实现营业收入30.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80.98%,亏损同比大幅收窄。随后到了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79.2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40.67%,环比去年四季度扭亏为盈。

  在进一步深入到财报后,最让我费解的点出现了——就是研发费用。公司在跟友商人员规模相近的情况下,研发人员远超同行,研发费用也是业内最多,公司研发费用长期高于行业均值。

  从业绩来讲,中公教育现在确实有所转好,但整体利润还是明显的“吃不饱”。可这个情况下,其为啥还要再“勒紧裤腰带”去卷研发呢?

  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我都不得不说,中公教育管理层的心是线年有所推迟,原本在第四季度要开展的部分招生和教学活动顺延。又或是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等一次性影响因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财报亏损,中公在财报上是客观亏损的,短期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时候还去主动加压力,去卷研发。

  只能说明什么?说明管理层没有慌、没有躺平,也没有因为短期压力去影响长远发展,其还在持续做着难而正确、难而长远的事。毕竟如果中公教育不想长期做了,根本就没必要这么搞,把这部分钱用到销售费用上多好,市场营收恐怕立马都能更上一层楼。

  不过肯定归肯定,代价也是有的,就比如业绩短期承压、股价表现低迷等等,但要说这个代价值得吗?

  我是这么理解的,中公教育研发分为两块:一个是AI研发;另一个是课程研发。

  对于前者,从去年6月,中公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和教育研究院,持续推动AI、数字人等技术在就业服务培训领域的应用实践开始,其便在AI+内容运营、AI+教学辅助、AI+数智人等应用层面进行了深入布局,先后上线了“AI申论批改”“AI岗位报考”工具,并推出了首个以虚拟讲师“小鹿老师”为主的AI数智系统班等课程。

  那么费这么大劲,中公的AI研发解决了什么问题?答案是平衡了用户的时间与效率问题。

  要知道,在用户维度,无论是考公还是职业教育,是非在校生,又或者是全职学生们,什么最宝贵——时间。所以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比K12更要懂学习的效率。

  在这方面,中公教育采用了“AI+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通过数字讲师授课,无疑就能够突破讲师个体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大幅提升生产及教学效率,促进优质就业培训资源的普及。就比如在中公的“AI数智系统班”中,虚拟数字讲师“小鹿”不仅可以全程授课,而且还能够为学员提供全天候的教学答疑和互动支持,真正把教学效率和效果全力拉满。

  再来看后者:中公教育现在的定位是,公共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如何实现就业?核心在于培训,培训的核心在于课程研发。

  中公讲义能炒到一万元一份,先不说价格离不离谱,这就是说明市场和用户是认可,那么这靠的是什么?

  拿考公来说,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每年的内容都是动态的,而且,每个地方考的内容还不一样,考的方向跟重点也会随着政策风向变,所以,研发上需要不断地迭代,才能一直保持核心竞争力。

  表现在财报上,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在于中公跟其他机构在研发投入上明显拉出了一个数量级:行业里只有中公连续数年保持数亿元的研发投入,科德和尚德近年来的研发费用是千万级。

  另外就是这个行业比较分散,所以小规模的研发团队是做不起来的,只有持续地投入保持一定规模的研发团队,你的课程才能有迭代能力。

  举个例子,干过这行的都知道,这个行业很多的创业者里有不少都是中公离职员工出去单干的,前一两年还行,到后面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研发跟不上。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研发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品牌巩固护城河,帮助用户降低学习门槛,课程研发投入背后的本质也是企业的扩张半径逻辑。

  4月初,中公跟小米合作搞了一个人才定制培养班,简单来说就是中公跟小米合作,为小米定向培养AIoT领域具备实操能力的工程师人才。

  后来再一想,这可能是中公能力半径以及自身资源的一次复用,中公在尝试把自己的护城河和资源真正用起来,去找另一个增长极。

  教育跟就业一直有一个结构性矛盾,就是人才跟职位要求的能力往往是不匹配的,这就导致招聘难跟招工难是同步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真正实现供需匹配?

  招聘软件的本质是信息撮合,是供需关系的简单匹配,不够深,其实最后还是要机构来解决。

  中公跟小米的这个尝试就是一个例子,本质上是供给侧改革,进而把职业教育深入到就业产业链层面。

  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丰富、强大课程研发能力,覆盖的领域多,也有多领域交叉课程研发和教授的经验。这些传统的护城河和能力,如果能充分覆盖到职业教育,并且深入产业与企业“搭台子”,那么这可能对中公教育未来的发展和战略转型都颇具价值。

  搞研发是个长周期的、战略转型的大局,至于这个大局能不能做成,挺考验管理层能力的。

  其实,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个很强的势能点,也是中公未来复苏与长期规划的关键节点。

  研发投入也好,战略转型也罢,这个行业的确定性大家也都看得到,只是很多人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那么这个时机到了吗?

  第一点,现在人们求职压力大,再加上风险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考公的热度不会减少,行业的基本面还是被认可的。

  第二点,中公教育自身来说,过去的回撤幅度太大了。再怎么说,作为行业的龙头,现在已经跌到了极致,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对中公的信心挺差的。

  这里面有行业估值低的原因,K12政策影响导致,教育股集体被杀估值,这股市场情绪也蔓延到了成人教培这块儿。客观来说,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退费、业绩等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抄底的话,什么时机入场很重要,近段时间流入的资金中大单为主,可能是一些中小机构在建仓加仓,可能说明有人觉得已经看到了谷底效应,想抄底。

  抄底的一个逻辑在于,虽然教育赛道估值被杀得挺厉害,但风向在变。最近口风不是也变了吗?从一刀切到变成了要“管理、规范”。

  这是过去这些年中公教育的股价走势,历史的低点也就是2.44元,几次股灾下来,都没有破2.44元的底。现在的股价,其实已经接近这个底了。

  坏的一面是,如果再跌那么就是创新低。好的一面是,估值越低,也就意味着越便宜。

  有人说,这个时候怕有雷,怕未来公司退市,毕竟大股东也有减持。对此,我的观点是,现在这个情况雷其实已经踩完了,也接近谷底了,至于退市,中公好歹也是行业龙头,中公退了,其他上市的机构怎么办?

  另外,大股东低位减持与否其实没有意义,关键还是看公司的经营有没有可持续性。

  翻了一下中公教育历年的财报,发现2014年到2022年,9年的时间中6年公司都是在赚钱的,也就这两年有亏损,亏损在逐步收窄。

  不可否认,过去一段时间经营上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好在管理层也在调整。另外盈利的能力还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来反转。

  很多投资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市面上想要讲AI、讲科技故事公司的多了,但真正能拉升估值的没几个,中公能做到吗?现在讲技术、AI是不是个噱头?

  我想,这个就得看跟谁比了,要是那些只讲故事,拼命兜售概念的所谓的AI科技公司来说,确实很像是搞噱头。

  搞AI的公司里也不都是搞噱头的,只要有落地场景,方向就是对的。AI教育嘛,虽然带点赛博味儿,但是场景很明确,就很可能会成为职业教育股在估值上的一个翻盘点。

  这里面的挑战就在于市场会不会有更多的耐心。而有利的一点在于,教育这碗饭,中公端得很稳,所以是有成长的时间窗口的。

  A市场有这么个逻辑,A股的成长型公司,公司估值大多偏高,但一些公司受行业低估影响,估值有明显偏低,很割裂。

  所以,曾经一段时间,白酒、医疗、科技板块儿的一些公司,股价涨得飞快,但一些经历过低估的公司,反而复苏得很慢。

  这会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处于缓慢复苏的公司,往往会被忽视,当然那些高成长高估值的公司光环不再,处在复苏阶段的公司就又会受到关注。

  中公教育这类尚在复苏中的这类公司,市值恢复的或许会远远早于利润恢复时间,特别是基本面好的那些,只要基本面在,爬出谷底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对于这种复苏类的公司“抄底”,在估值回归理性的这段时间能不能拿得住?这也许考验的不仅是人们对价值投资信仰、对市场的决策力,恐怕也深刻考验着深藏在人性中的弱点。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公教育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