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三明是闽西还是闽北论三明与闽西的客家关系

发布时间:2024-05-18 23:41 点击量:

  众所周知,三明和闽西都是文化积淀十分丰富的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历史底蕴丰厚,有了共同的客家之根这一基本认同,就为两地开展客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认同成为两地共同开发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旅游被认为是当今的朝阳产业。文化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就是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最后达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出特色游、寻根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海内外开展文化活动,获得更佳经济效益的得意之笔。

  三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宁化客家宗祠作为客家人的朝圣地,成为一道别致的人文景观;此外,宁化的天鹅洞、永安的石林和桃源洞、泰宁的金湖和朱熹讲学的尚书第遗址等,构成了三明旅游的主要特色。

  闽西的旅游资源亦十分丰富,有“土楼奇山圣地”的美誉。土楼指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世人叹为观止;奇山指连城冠豸山,因有山势雄浑的衬托,石门湖(当地拟把它改名为女儿湖)柔美的依恋,越发在当今剧烈的竞争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闽西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等在这里开展革命实践,著名的古田会议就在闽西古田召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此处,闽西还有培田古民居,有四堡雕版印刷基地,有长汀历史文化名城,龙岩还有龙崆洞、江山睡美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闽西旅游的底色。

  旅游需要文化的附丽,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会变得苍白。因此,两地的旅游均需要在文化的包装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作出“双赢”的选择。三明与闽西地域的相邻、客家文化的认同和相近的习俗民风成为两地旅游合作的前提。

  从人121构成和宗族来源看,无论是三明除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以外的其他县市,还是闽西客属各县,这些移民均是在唐宋时期从北方南来的汉民。据刘晓迎先生考证,建宁、泰宁、将乐的绝大部分姓氏就是从唐宋时期迁徙并形成的客家人。如建宁县,“全县人口千人以上的32姓中,大部分都来自中原;历史上宋时人口最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即拥有住户25318户129142人”;如泰宁县;“其主要姓氏主要由唐代开始,多由中原徙入,或避乱,或军屯。……历史上自晋至宋代,中原汉人大量南移迁入定居,宋祥兴二年(1279年)拥有l7941户40347人,达到第一个人121高峰期”。如将乐县,“大部分姓氏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来此定居的,其中以廖、肖、刘、伍、饶、杨等姓为最”。(均见刘晓迎执笔《建宁、泰宁、将乐等县客家情况的调查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如沙县,“历史上与宁化、长汀有割不断的地缘关系,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恢复沙县县制至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划出黄连县(今宁化县)止,宁化为沙县属地达百年之久,而沙县属汀州府,也达l70余年。……其人口构成主要是中原迁来的流民,特别是唐开元之后,由于驻防、任职、避乱等原因,中原汉人迁入沙县的有陈、胡、曾、邓、罗、张诸姓。元之后迁入的大多也是避乱而来的中原汉人。”(廖允武《沙县客家情况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l月)因有沙县与汀州、宁化的地缘关系,有些学者干脆把沙县划入客家大本营地区。

  三明客家均操共同的客家方言,这种方言,可以地域与闽西长汀、连城和三明宁化、明溪为邻的清流县为代表,“属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方言的一方土话,闽西客方言大抵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由江西移居到闽西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宁化、清流等地后形成的。”(廖允武《宁化、清流、明溪客家情况调查报告》,见《--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

  从民俗风情和饮食习惯看。三明和闽西的客家民俗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仍以清流县为例,其婚丧喜庆习俗与宁化、长汀等差不多,大体保留了中原古风。“凡婚姻秉承着传宗接代的传统,男婚女嫁需要明媒正取,女家富有或缺男丁也可入赘,但男方入赘后多被歧视。婚姻方式依照六礼,议婚、订婚、送日子、去轿、接亲、拜堂等,与其他客家地区无异,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丧葬习俗异常繁琐,有着寿衣、送终、报丧、摆孝堂、落枕、入棺、安葬等,还要做七、检金、满月、周年、直至三年之后才算完毕;客死他乡的还要招魂回家。这些习俗与客家其他地区同出一辙。岁时习俗,有入年界、蒸岁饭、守岁、开门、拜年以及诸多禁忌。又如清明扫墓,从春分开始,先扫众墓,后扫家墓,立夏扫yd9等,都是历千年而不衰的客家风俗”。(廖允武《宁化、清流、明溪客家情况调查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

  此外,三明客家的民间艺术、建筑艺术、饮食习惯等,均与闽西客家同根同源,这样就为共同合作开发两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正确的合作方式是,以到宁化石壁和闽西客家祖地寻根祭祖为主轴,有关部门把两地的旅游景点在线路划定方面统盘考虑,可以是由闽西至三明,也可以是从三明至闽西,然后作出统一的文化推介和旅游促销,达到认识客家、旅游合作的目的。在宣传方面,两地报刊可以开辟“旅游文化”等专栏,共同宣传三明和闽西的山水风光,展示三明和闽西的风土人情,以文化为底色,以自然和人文为两翼,集中展示闺西风情风光的多样性和旅游文化中衣食住行娱购等服务功能的完备性。通过造声势,树形象,扩影响,进一步增进海内外客家乡亲参加“三明·闽西客家之旅”的活动,以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