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三明人都爱去的这地方藏着几代人的回忆!2024

发布时间:2024-05-22 08:39 点击量:

  随着三明城市不断地发展,慢慢消失的不止是一些旧小区,还有一些大厂。世易时移,有的工厂被夷为平地建起高楼、有的仍在运转但十分艰难、有的只剩下一片废墟……在五、六十年代,沙溪沿岸兴起了不少工厂。这些工厂不仅为三明书写过辉煌的一页页,也在三明人的回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杏林是厦门现代工业的发祥地,1958年,三明开展大规模建设时,它已被辟为厦门的工业区,是厦门一个初具规模的卫星城。杏林农药厂的前身——杏林纯碱厂鱼藤精车间就建在这里。

  1959年7月29日,鱼藤精车间破土动工,仅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车间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工作。9月29日,车间成功试产了一批2.5%鱼藤精乳剂,填补了我省农药生产的空白。使工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乳剂型农药的厂家之一。产品一投放市场,立即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生产鱼藤精所需的鱼藤根依赖进口、三氯乙烯国内货源稀少,鱼藤精产量受到限制。1962年,纯碱厂下马,鱼藤精车间得以保存,并更名为厦门杏林农药厂。

  当时的杏林农药厂,只有20多名职工,由于时值国家困难时期,所以生活条件很艰苦,生产设备简陋,劳动环境也差。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分可贵,没有夹套反应釜,就用大木桶做成夹套,里面套上铁罐当反应锅,没有搅拌机就用木棒人工搅拌,进料的运输没有汽车,全靠碑头生产队的九架牛车和厂里仅有的两辆板车。整个厂没有一幢职工宿舍,有的租住农民的房子,有的住在破庙里,也有的栖身在锅炉房旁搭盖的工棚里,干部们的办公室更是简陋,虽有几张破旧的办公桌,但由于没有椅子,大家都坐在装文件材料的木箱上办公。尽管这样艰苦,全厂上下仍然无怨无悔地努力工作,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新发展,1963年,农药厂职工发展到51人,先后开发了多种新产品,总产量达500吨,产值近100万元,前景十分看好。

  正当全国胜利渡过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繁荣的新阶段时,海峡两岸的局势又紧张起来,炮声隆隆威胁着厦门周边从事和平建设的人们的安全,当时许多人认为厦门是海防前线,不适合发展工业,而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当时被称为“小三线”,省内许多骨干企业都集中在那里建设,为了支援“小三线”的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杏林农药厂搬迁到三明市。

  为了选择一块合适的厂址,选址小组几乎踏遍了三明市郊,最终将目标锁在了徐碧岩埔。这是一块独立的条形地块,2公里范围内没有居民点;靠近铁路专用线和南永公路,交通便利;紧邻沙溪河,水源充足;同时位于三明市的下游地段,可避免对市区的水源污染。当然,也有不利的因素:徐碧位于三明市区常年的主导风向上方,所排废气可能对三明市区造成污染。

  1965年7月23日,三明农药厂动工建设,承担土建施工的是三明市建筑工程队。他们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土建工作,总建筑面积达到3882㎡,占地面积3806.5㎡。随后,省安装公司三明工程处接手承担起了设备安装工作。他们利用简陋的设备和工具,靠着人拉、肩扛,硬是把数百吨的设备运进现场,逐一就位。1966年4月6日,乐果生产线安装任务完成,验收合格后试车投产。

  在三明是加紧新厂的建设,在厦门是紧张的老厂搬迁。为了创建一个新型的化工农药基地,全厂51名职工义无反顾地告别了风光旖旎的鹭岛,来到地处小三线的三明,他们只带了简单的行装,却把数十吨重的设备完好无缺地运抵三明,争分夺秒地让鱼藤精车间迅速投产。那时的厂区,一片荒凉,野兽经常出没,福利区还没有建好,职工就住在公路旁的工棚里,竹片编的墙,睡通铺,晚上背着步枪值班,没有办公桌椅,就用木箱代替,在高低不平的泥路上滚运设备,常常是一身泥水,可是全厂职工没有退缩,任劳任怨地拼搏。从1965年4月决定迁厂到1966年4月三明农药厂投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和75万元的投资,1966年的产值就达到158.91万元,创利20.5万元,这在我省化工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先例。

  迁厂前后的这种热情工作,艰苦创业,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精神和作风,是十分可贵的。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全厂职工奋发图强,使企业在困难中前进,不断地发展壮大。

  1992年,三明农药厂股份制改革方案分别通过省、市有关部门论证,1992年12月29日公司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

  2011年,为减少市区的大气和水源的污染,三农公司配合“退城入园”,搬迁到了黄砂工业区,原三农地块也建起了市体育场馆。如今的徐碧成为了三明新建的商业中心和住宅新区,充满着时尚和现代的气息。

  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技创新,推进智能生产,2021年完成销售额逾10亿元。

  2011年,企业响应三明市委市政府“退城入园”号召,入驻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

  搬迁之初,就定位于智能化、数字化 ,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引进智能化设备,对生产装置实施先进过程控制试点改造 ,采用DCS控制系统 ,设置重要的安全联锁、安全仪表系统、仪表设备管理系统等,实行智能巡检、应急指挥、特殊作业监控、远程设备操控等智能应用。全氟车间完成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装置安全环保水平,省工省力,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

  通过分散乳液扩产、分散树脂扩产、四氟乙烯装置 1 号塔供料等技改工作,四氟乙烯等产量连创历史新高。

  福建三农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从技术、人才、平台、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创效活动 ,同时进行课题项目攻关,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公司完成多个新产品小试开发工作,完成产业化项目2个、改进开发项目1个,形成了成熟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产品研发模式。同时建立机制,保障研发经费稳定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占比 5%,共获得专利49个;新增科技开发人员6名,其中3名获评企业创新奖。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组合者、应用场景的落地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者。今年,重点建设氟化工三期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目前已经完成项目可研、备案工作,今年11月可建成投产。

  专业化、 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中小企业唯有“专精特新”,避免多元化战略,掌握“独门绝技”,才能确保在细分市场中成为“单打冠军”。

  氟新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已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培育的成长性产业集群。福建三农成立以总经理徐万鑫为组长的攻关小组,采用改性单体法结合非全氟辛酸类表面活性剂合成长丝专用高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并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该项目已通过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创新性强,推广价值高,达到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

  未来,福建三农将以项目为支撑,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突破地区行业发展的局限,带动相关企业深度开发高附加值含氟系列产品,填补产业链,实现稳中求进。同时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快新型合成工艺技术和氟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再创一个‘新三农’。

  ┃最三明:青梅综合三明档案、三农新材料发布、《发展中的三明农药厂》(厂志,1959-1989)和张依仙、尹君全等同志的回忆整理编辑,转载请备注完整出处。

  ┃联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双园新村50幢B座20楼2005(市图书馆、艺术馆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