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思明区柯厝路,位于城市学院门口,地理优越,人口众多。但目前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没有路灯,黑灯瞎火,很不安全;烧烤遍地,乌烟瘴气,没有城管;随地停车,交通混乱,没有交警;下水道污水四溢,没人疏浚,臭气熏天。这里,黑灯瞎火,被思明区遗忘了?这里,随地停车,无法无天了?这里,满地烧烤,垃圾四溢,蚊蝇鼠蛇,四处逃窜,简直给思明区丢脸。
市规划委已策划了一条从和平码头到厦大白城的滨海步行道,但沿线上有不少历史形成的码头和公用设施占据了较多的滨海资源,打通这条步行道有一定难度。但是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工作,包括最近梳理第一码头的BRT和轮渡周边的景观环境。对于沿线成熟地段,可以先期建设。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沙坡尾这一段比较成熟,所以先期重点将寿山路到白城这一段打通。另外目前我委正在策划演武桥的人行观景平台。
(3)进一步整治提升紫线保护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市民提供有历史记忆的、高品质的旧城公共空间。
(4)继续关注旧城的公共空间及慢性系统的提升工作,对重要节点的进行专门的景观设计,为区政府的具体实施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我委将开展全市域范围的历史风貌建筑认定工作。我市正在起草《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保护条例》目前已通过一审。该条例生效后,对历史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的保护工作将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并且历史风貌建筑的认定、保护性改造的要求等也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在该条例的框架下,规划委将对全市范围内尤其是旧城片区历史风貌建筑的调查和增补工作。并将编制《历史风貌街区主要街道(骑楼街)风貌立面控制城市设计》进一步指导旧城建筑翻改建工作。
(2)在建设实施方面:1、环湖步行道工程:2013年至2014年实施环湖步道品质提升工程,改造现状环湖步道6.5公里,将宽度不足1.5米的路段拓宽到2米。利用原路面石板和新增红色大块透水砖重新平整路面。同时,增加5.7公里两岸林间步道;2、公用设施工程:按照景观设施布点规划增加座椅224座(大部分为热心市民共同缔造的捐建项目),并增设风雨廊道、凉亭、健身器材、饮水设备、公共厕所及垃圾桶等环卫设施、阅读区等,大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品质; 3、夜景工程:按照整体提升规划的意见强化夜景照明,增设沿湖路灯, 2014年开展滨水步道灯具改造、林荫步道灯具、节点景观灯具等照明提升工作,有效提升了筼筜湖两岸的夜间照明和夜景; 4、按照绿化景观设计实施完善了护坡绿化和节点绿化景观的塑造,提高植被品质;5、桥梁建设:增加环湖步道的贯通性和舒适性,增设了一座连接筼筜湖和海湾公园的跨线人行天桥,三座跨堤步行道和三座跨排洪沟口的步行栈桥。6、标识系统:建立更加人性化和标识方向、距离更加清晰的标志标识子系统,方便步行者定位与计距,提升步行品质。7、实施水系治理方面:2013以来,筼筜湖分为三个标段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整治工作。目前,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第一标段土建部分基本完工;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第二标段完成工程竣工验收;正在进行第三标段的整治。整治结束后,整体环境将会有较大提升。
(1)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筼筜湖景观的整治提升工作,由王蒙徽亲自领导,开展了大量前期规划和策划工作,提升筼筜湖两岸环道品质、绿化景观、公共设施、夜景照明及市民共同缔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我委联合市政园林局成立厦门筼筜湖环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项目设计小组,专门指导筼筜湖环湖景观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工作。
另外,我委对滨海空间进行了全面梳理,在原有滨海步行道规划的基础上,在重要节点开展了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全面提升滨海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以目前正在开展的Brt公交场站周边城市设计为例,为缓解第一码头、Brt公交场站周边的交通压力,为市民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为城市争取更好的滨海景观,市规划委牵头对该片区的交通和城市设计进行梳理。目前,初步方案拟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研究决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重要城市景观节点的空间品质能够得到较大提升。
我委对旧城公共空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一些重要的市民生活节点进行了景观风貌提升设计。在尽管提升中,我委特别重视对历史文化要素的提炼,例如侨批文化。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潮梅地区暨海南等地。侨批封被誉为“东方侨史的敦煌”,对研究华侨史有重要价值。
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福建省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厦门是历史上侨批文化的重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成为福建侨批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厦门的侨批文化集中地正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因此,对于中山路尽端的广场,侨进行了以侨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提升设计。该设计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
规划路线:国际邮轮码头→海湾公园→厦门综合码头→第一码头→轮渡码头→中山路→演武大桥→厦大白城
路段一:国际邮轮码头至第一码头段,约2500米。从国际邮轮码头至海湾公园沿线采用廊架景观步道,顶棚采取简洁式坡屋顶的处理手法,天然原木色防腐木材料与周边公园、海景景观最大层度的融合,简洁、简约。
路段二:第一码头至老铁路段,约2100米。这一路段处于中山路重要地段,规划将提炼南洋建筑的元素,以现代的材料及表现手法使廊架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使之融入原有的环境空间里。沿海段为了不影响观海视线,将采用单柱廊架处理。
路段三:老铁路至厦大白城段,约3400米。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观景、休闲空间,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同时连贯环岛步行游线。且在沙坡尾避风坞段设置天桥。
近年来机动车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加剧,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越来越被压缩,以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慢行方式得到限制。市规划委早在2011年就启动对步行系统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并多次向市民征求意见,随着“美丽厦门”建设的推进,市规划局根据市民意见对这些步道系统的方案进行完善、提升。先后规划了国际邮轮码头—厦大白城、纪念碑片区等十条重要的步行道,连接起了城市、海洋、河流与山体。
规划委编制的《风貌建筑立面保护策略和方法的规划研究》针对历史风貌最为集中的中山路、营平片区,市规划委专门进行研究,提取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和细节的各要素,形成建筑设计导则,指导历史风貌建筑改造的具体工作。该规划将立面改造区域分为重点控制街道和一般控制街道。重点控制街道为:中山路、思明北路、思明南路、大同路、大中路、升平路;一般控制街道为:海后路、镇邦路、横竹路、开禾路、古城西路、思明西路、营平路、开平路和开元路。重点控制街道两侧临街建筑应用《建筑立面元素分项导则》中复杂、一般类;一般控制街道两侧临街建筑应用《建筑立面元素分项导则》中一半、简单类;
导则分别对屋顶、正立面、窗、骑楼、空调系统、雨棚、遮阳设施、广告、烟道、照明、绿化分别作出具体规定,并为立面组合拼接作出示范。
还分别针对横楣、骑楼柱、牛腿、拱柱装饰、墙饰、墙面柱、窗饰、窗柱、窗扇、阳台、檐带、女儿墙、山花、塔楼等细部大样进行了分类绘制,便于设计师选择。
《风貌建筑立面保护策略和方法的规划研究》已在营平片区历史风貌建筑立面改造的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目前,我委已将此成果推广至思明区建设局和区政府,预计在未来旧城立面改造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针对这一价值特点,要求严格保护此范围内的历史风貌,注重风貌的保持和延续,整治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维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尺度、建筑肌理特征。具体包括:
(1)保持街区传统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保持街巷空间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肌理。构成历史风貌的重要环境要素如古井、古树及街巷等,应予以保护或整治恢复。针对质量较差的片段,坚持以“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方式予以更新保护,对于不协调的建筑集中地块,应小范围予以整体改造,并注意街区整体肌理的延续,外观上与历史风貌协调。
(2)中山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大同路、开元路、升平路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商业功能为主;骑楼、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延续该路段固有的风貌特色。
以中山路为例: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东南依万石山麓、西临鹭江海滨,是典型的沿海山地丘陵地形。这种地形造就了中山路历史街区街巷纵横,依山就势的 “山、海、城”城市形态。
中山路历史街区的肌理特征:集落结构。这是一种以街道为骨骼的线型街廓结构,有面背之分,正面沿街整齐,背面呈不规则的自然式布局。
总体而言,中山路历史街区是在传统古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呈现出来的既有“五纵一横”较为彻底的马路网络,也有骑楼背后旧有的城市村落格局,“两套三级”的道路结构体系清晰可见,成为了街区特有的格局与特色。从街区内部看,街道、骑楼和建筑界面展示了城市发展形成的历史景象,是城市形象的表现。旧城的街区形象具有一个和谐统一的建筑立面(即沿街立面),建筑形成围合、紧凑连续的街坊,骑楼空间和具有基本高度的建筑,具有空间的连续性和景观的统一性。除整体街坊的街道和骑楼界面特色外,旧城还分布独立形态的历史风貌建筑,包括传统特色的闽南建筑和具有西洋折衷主义和装饰风格中西合璧的居住建筑和教堂等,历史风貌建筑也是旧城风貌的特色之一。
厦门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城市,鼓浪屿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文化的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阵地;中山路片区则承载了华侨文化和闽台文化的重要记忆。
我委历来重视旧城保护工作,先后编制了《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集美学村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这些规划专门对我市旧城的空间特质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厦门旧城间的重要特点。
2013年以来,我委高度重视旧城空间的品质,在景观风貌提升方面主要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工作。
首先,宏观层面,编制了《美丽厦门山水格局研究》、《厦门景观风貌专项》等规划,建构了全市域景观风貌的框架,明确旧城在厦门市整体格局中的定位和景观风貌的特点,为制定旧城景观风貌提升的方向提供了依据。
其次,技术层面,编制了《历史风貌街区及街道景观空间释放和环境质量提升和规划研究》、《风貌建筑立面保护策略和方法的规划研究》等规划,为旧城的建筑立面改造及环境质量提升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使得具体的改造项目在设计阶段能得到详细指导,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同时为今后旧城景观建设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指引。
最后,实施层面,针对具体的区域、地块编制了实施规划,例如《大同路沿街建筑保护改造研究》、《鹭江道东侧街道空间环境及建筑立面整治研究》等规划。这些研究和规划有力地指导和控制了重点风貌区域城市界面的风格,较好地延续了传统文脉,保证了旧城肌理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引导旧城风貌的提升向着科学、合理保护利用的方向迈进。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规划委副主任吴振志先生做客政府网,介绍厦门市老城区景观及环境提升的情况,并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