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三明农林集团官网三明:做强种业“芯片” 赋能

发布时间:2024-09-21 14:37 点击量:

  建宁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6万亩,2023年全县种子全产业链总产值22.27亿元(陈震 摄)

  三明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具有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带保护和水稻育种逆境选择的自然条件。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每年生产水稻种子组合700多个,被誉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乐园”。

  2015年以来,三明市聚力做大做强“中国稻种基地”,做强种业“芯片”,目前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所生产的水稻种子除满足本省需求外,95%销往南方各稻区,并出口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东南亚。

  一粒稻,一颗“芯”,一产业。多年来,三明市加强要素保障、大力引才聚智、不断壮大龙头、勇于改革创新,积极谱写与水稻种子共荣共生的故事,在三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篇章。

  眼下,在建宁县溪口镇吴山村杂交水稻早制稻田间,收割机来回穿梭,农户们正忙着收割种子。“中制的稻种,马上可以喷洒920(赤霉素)了。”制种经纪人胡宏一边观察杂交水稻长势,一边望着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满眼期待和喜悦。

  建宁县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建宁。2024年,建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6万亩,预计产量可达3.72万吨,可实现总产值6.3亿元。小小的稻种,撑起了振兴梦。

  多年来,三明市始终把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战略性产业抓实抓好,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6万亩、产量7万吨,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2024年制种面积超过35万亩。

  三明作为山区城市,炼成“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离不开从上至下、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齐抓共管。

  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将建宁、泰宁、尤溪和宁化4县列入级制种大县名单,支持建宁县建成第五批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省政府出台支持三明打造“中国稻种基地”六条措施,2015年至202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精准对接需求,制定扶持政策,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全市各县创新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通过“一企一策”服务种业经济实体,促进种业项目早落地、见实效。

  思深方益远。立足种业发展实际,三明市做好顶层设计、做长产业链条、筑牢产业根基,全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先后编制了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十三五”“十四五”两期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种业振兴的二十条措施、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

  ——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全市实施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行动重点;将现代种业产业链作为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编制现代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规划和“一链一策”产业政策。目前,建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交易中心双创孵化基地、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已建成,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供应链创新中心建成投产。

  ——统筹政策性资金9亿多元,优先建设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制种田30多万亩、种子区域服务站20个、种子加工生产线%以上。

  “我们公司在美洲跟非洲包括东南亚很多都有水稻良种试验示范。”提及如何育好种,福建省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沈绪波袒露心声:“培育优质种业,离不开人才支持。”

  “福瑞华安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就是“智囊团”,2017年在将乐成立,工作站由谢华安院士领衔,进站的一批国内知名育种及栽培专家对培育优质稻种形成强大的科研支撑。在院士专家的牵线下,公司还与众多农科院和高校实行战略合作。有了“智囊团”支持,公司研发出一批优质的骨干亲本材料“华恢22”“哈7A”“福瑞A”“瑞18S”“瑞43S”等获得鉴定证书或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仅去年,公司就有33个水稻新品种参加区域试验。目前,已有20个优质水稻品种通过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

  值得一提的是,新品种“内10优7185”于2017年推入越南,经四年田间栽培试验示范后,推广种植成功,达成“中越合作、闽海共进”关系。去年9月26日,该水稻种子授权书签订,标志着将乐水稻种子首次走出国门。

  近年来,三明市坚持借梯登高、引智聚力,由谢华安、颜龙安、张洪程等院士领衔,已建成福瑞华安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个院士工作站,累计培养种业科研、专业技术人才640余人。

  如何让人才专心育种?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等方式,三明市多举措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以三明市农科院为例,截至目前,他们与60多家经营主体签订成果转化及横向技术服务合同,辐射推广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万亩。

  在优化科研服务方面,三明市大力支持沙县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市农科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生产与繁育研究中心、建宁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高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研服务高地。

  打开时间的卷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水稻育种单位就先后在沙县区设立水稻育种基地。在谢华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育种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沙县区选育并通过省级或级审定的品种有40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20亿亩以上。其中,三明市农科院(原三明市农科所)1981年配制出杂交水稻里程碑品种“汕优63”,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

  联合攻关,不断突破,目前全市累计36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或省级审定,其中,“福香占”“明轮臻占”“野香优669”等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明1优臻占”“金泰占”“野香优臻占”等5个品种获省优质稻米质鉴评金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如何做强农业“芯片”,当好种业“龙头”?近年来,三明市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引进龙头企业,共吸引了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种集团等130多家种业企业,在三明这片沃土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推动先正达集团中国入驻建宁,实现优质基地与种业阵型企业强强联合,成为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笔。

  7月26日,在中粮·建宁粮食产业融合示范园,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各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厂加工储运总监杨永坚介绍:“目前,3条生产线台包装机已全部投入使用,可以保证每天100吨至120吨的生产加工发货。”

  2021年,先正达集团中国与建宁县开展县企共建,投资1.65亿元打造世界一流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该中心占地64.7亩,建设6吨每小时水稻种子加工生产线条,采用先进的种子烘干、熏蒸、精选、自动包装和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保障水稻种子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衔接,实现年水稻种子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年种子仓储能力300万公斤。

  三明市大力实施企业培优、联合育种、品种奖补等扶持措施,已培育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科荟种业,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六三种业、福瑞华安种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重点农作物种子企业5家。其中:科荟种业出口越南的杂交稻种分别占全国、福建省出口量的40%和90%以上;天力种业受托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3亿元;六三种业销往云南、河南等省的杂交稻种量,分别约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2%和8%。

  以科荟种业为例。这家企业位于泰宁县大洋坪工业园区,2016年以来在越南等多个建立实验站,通过研发与合作,实现种子销量“七连涨”,共出口杂交水稻种子1055.8万公斤,可满足800万亩耕地供种,累计出口金额达2.88亿元。“对粮食安全很重视,科荟种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海外市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种子力量。”公司副总经理苏志国说。

  多年来,三明市充分发挥三明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地理优势和制种人员技术优势,推动基地规模化生产,制种大县、大乡镇、大村不断涌现,广袤沃野生机勃勃。

  “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三明稻种基地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制种面积和产量都实现逐年增加。除了已经认定的4个级制种大县外,将乐、沙县、明溪等3个县(区)制种面积已达级制种大县标准。”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夏祖奎介绍,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由2015年的16.5万亩增至2023年的34.6万亩,增幅达109.7%,其中,培育制种面积超过2万亩的制种县有7个,万亩制种大乡镇共8个、千亩制种村共94个。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三明,“改革”二字融入城市发展血脉,种业高质量发展也与改革相伴。

  近年来,三明市创新制种模式,通过优化调整烟叶种植品种结构,大力推行“烤烟+水稻制种”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种烟+制种年均产值8000元/亩,是普通水稻种植的4-5倍。利用密集烤烟房空闲期,推广应用烤烟房烘干稻种技术,不仅解决了阴雨天晒种难的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实在在让农民受益。

  泰宁县就是典型代表。泰宁县既是级水稻制种大县,也是三明市烟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泰宁结合本地烟叶种植,推广烟后制种轮作模式,常年烟叶种植3-4万亩,烟后制种面积也在3万亩以上,约占全县当年制种总面积的80%。同时,利用现有烤烟房进行种子干燥工艺改造,既解决了全县90%以上的种子收晒难题,又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把不良天气对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种子发芽率和生产效益全面提高,泰宁县制种面积年年在增长,今年全县制种面积4.5万亩。

  在培育制种主体方面,三明市探索出“整村推进”“村企合作”“公司+农户”等模式,截至目前,共培育专业化制种企业27家、制种专业合作社114家,制种受托人400多人,制种产业每年为制种农户带来7.2亿元的纯收入,起到了助农增收的作用。

  2018年,大路村开始尝试发展制种生产,当年制种60余亩,由于面积小、技术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效益差,2020年停止制种生产。2021年10月,在厦门创业发展的大学生曾显文回村担任村支部,主动对接三明市客家沁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来村制种,并确立“村两委负责群众工作,制种企业负责订单及技术指导”的基本思路,由村两委带领群众发展制种生产,目前大路村制种指标均已对接企业发放,线余亩,制种产业初具规模。

  机械化为种业发展插上“翅膀”。三明市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引导生产主体购置、更新装备,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率达83%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启动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提升制种技术标准化水平。

  为保障护航种业高质量发展,三明市还推进地方立法,强化司法保障,加强行业执法,以法治力量筑牢种业发展基石。

  今年1月1日,三明颁布施行全国首部稻种基地管理地方性法规《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秩序,标志着三明市制种产业发展开启了法治护航的新征程。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1平台4专庭30服务点”的市、县、乡三级种业司法服务网络,建立种业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三明巡回审判点等举措,三明市全力推进以法治种。同时,制定全市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开展基地专项检查和苗期转基因成分检测,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放眼三明广袤田野,一株株饱满的稻穗晃动着“禾下乘凉梦”,充实了大国粮仓,承载着发展新希望。(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建宁记者站 曾程 通讯员 李齐向)

  三明具有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带保护和水稻育种逆境选择的自然条件,每年生产水稻种子组合700多个,被誉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