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10万建设大军奔赴这个小镇创造了福建工业建设史

发布时间:2024-05-31 08:37 点击量:

  三明市档案馆保存着上世纪50年代末三明工业基地建设时的许多珍贵旧照。其中一张是1958年时,参与建设的省建一公司职工宿舍照片。可以看到,宿舍是临时搭盖的,很简陋,土坯墙壁,油毛毡的屋顶,一遇到炎炎烈日,沥青被晒化,热到无法入睡,遇上大风天,屋顶一揭一大块。

  但工人们依然热情高涨,墙上写着“全连都光荣”,人们正在宿舍前植树,小树苗寄托着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也是福建对摆脱“一张白纸,手无寸铁”的落后面貌,建设工业基地的希望。

  解放之初,福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省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仅占0.83%。加上地处东海前线,要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十分困难。

  福建省委经过反复勘察论证,择定在三明三元梅列盆地,进行本省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当时,福建省委叶飞,沿着燕江、沙溪河两岸,从永安安砂到南平一带,反复进行巡视。甚至还坐飞机从空中察看。

  当时的三元小镇只有一条狭窄小街,一根晾衣竹竿可以横架街道两边,街道上除了几家手工作坊外,没有其它工业。

  当地流传一个顺口溜:“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但叶飞动情地说,这里要建成一个像布达佩斯一样的工业城市——三明市。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巡视员钟健英(出录音):

  省地质队,是省里最早派往三明的工作队。接着,从各地抽调了大批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来自晋江、尤溪、龙岩、闽侯等地的民工,到1958年底,汇集到三明的建设大军达10万人之多,厦门大学中文系200多名学生也来三明工地半工半读。

  面对荒山野岭,荆棘草丛,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三元台江,长达25里的区域内,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在几乎没有机械施工的条件下,依靠原始的镐头、土箕、木轮车,搬掉一座座小山,填平一条条沟壑。

  厦门大学有位同学刚来工地时,原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猛锄猛挖,可不一会儿就哭丧着脸愣在那儿,原来干不过十几分钟,手上就长出两个水泡。但很快,同学们就融入了工地的生活中。有位同学发表在《三明日报》的诗歌形象地描绘了这个过程:手拿洋镐把土挖,两臂酸痛手发麻。苦练三天后,力气大增加,如今连挖十昼夜,再也不会感到啥。

  正是抱着这样的拼劲,十万建设者战严寒、斗酷暑、住工棚、睡地铺,开出了一片片平地,建起了一座座厂房,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风无雨拼命干”。当时三明的粮食、副食品和蔬菜几乎全部依靠外调,难以保证正常供应。人们打趣自己的生活是“洗的是天然淋浴,吃的是无缝钢管”,这“无缝钢管”说的就是老得难以下咽的空心菜。职工家属还动员起来,开荒种菜,挖池塘养鱼。

  1962年底,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了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等工厂企业65家。三明也从一个数千人口的山区小镇,成为人口有12万多、工业产值飞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这是福建工业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