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三明林木网-景观苗木-花卉盆景
邮箱:59896898@qq.com
手机:
电话:0598-8591900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梅列区气候特征三明梅列区是哪个县

发布时间:2024-07-06 16:25 点击量:

  梅列区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三明市行政中心,东北与沙县接壤,西北与明溪县毗邻,南连三元区,地理坐标东经117°30—117°47,北纬26°16—26°25,总面积351.19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三明市梅列区新市北路836号,电线。

  梅列区地处沿海内陆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兼备的特色。境内气候总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多东风炎热多雨,冬季多东北风寒冷干燥。梅列区年平均雨量1656.3毫米,3—9月是多雨季节,3—4月为前汛期,5—6月为主汛期,10—2月为少雨季节。年平均气温19.4℃,极端最高气温41.4℃,出现在2003年8月,极端最低气温-5.8℃,出现在1991年12月,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的年有效积温3579.6℃,年日照时数1637.4小时,年蒸发量1592.3毫米,无霜期305天 。

  春季(3—6月),大陆干冷气团减弱,海洋暖湿气团日趋活跃,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冷热变幻无常,这时期气温回升,降水明显增加,春雨开始。梅列区春雨一般3月初开始,4月底结束。

  夏季(7—9月),随着海洋暖湿气团的强盛,大陆干冷气团的减弱,表明春季的结束,夏季开始。初夏,气温明显升高,地面明显增热,一旦冷空气侵入,迫使暖湿空气强烈抬升,对流发展旺盛,往往造成强降水;若西南低涡接连不断东移,则容易造成连续性降水,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盛夏,日均气温在25℃以上,天气炎热,对流发展旺盛,常有局地雷阵雨天气。

  秋季(10—11月),干冷大陆气团趋于加强,冷气团开始南伸,常有冷空气侵入梅列区,天气逐渐转凉,多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温度适中。

  冬季(12—2月),梅列区处于南伸大陆干冷气团的南端,常有冷空气侵袭,盛行偏北风,气温低,湿度小,多晴冷有霜天气,雨量少。

  由于梅列区地势起伏,山地与河谷交错,造成气温分布的错综复杂。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沙溪沿岸为高温区,其他山地为低温区。月平均气温分布情况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体一致。梅列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季变化较稳定,年平均气温19.4℃,年平均最高气温20.4℃,年平均最低气温18.5℃。可见年温度变化距平在±1.0℃内,月平均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很大,7月最热,7月平均气温达28.2℃,7月平均气温最高29.8℃;1月最冷,1月平均气温9.7℃,1月平均最低气温6.5℃。气温日变化,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型,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13—14时,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5—7时,但各月因云、雾等天气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日温差即气温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夏半年大于冬半年,以7月最大,达11.1℃。

  梅列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历年大都超过37℃,1971年—2006年极端最高气温41.4℃,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份,个别年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或9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8℃。若将日最高气温大于35℃定为高温日,梅列区高温日全年平均日数可达35日,大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的75%。若以日最低气温≤0℃为低温日,梅列区一般在12月下旬才出现,全年平均总天数有10天,最多年份达29天,一年中以1月份最多,约占全年总天数的一半。一般说,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其酷热日较少,寒冷日增多的趋势。

  梅列区全年平均降水量1656.3毫米,梅列区的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沙溪沿岸,河谷地带降水较少,山地降水较多。

  梅列区的降水变化很大,在一年中各月的变化较大,一年中的降水量的分配不均匀,3—9月为多雨季,10—2月为少雨季,降水量在各月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以3—6月的雨季为多,约占全年的57%,10—1月的平均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下,3—6月的平均降水量大于200毫米。且各年的变化也很大,梅列区年平均降水量是1656.3毫米,少雨年份仅1050毫米,多雨年则可超过2250毫米,相差1200毫米,以降水量最多的5月来看,最多年份近600毫米,少雨年仅100毫米。

  梅列区年平均雨日(≥0.1毫米为雨日)为163天,但各年雨日相差很大,最多年雨日达194天,最少年雨日只有128天,相差66天。雨日在一年之中各月变化很大,3—6月最多,平均雨日均在15天以上,7—8月雨日逐渐减少,但受台风外围影响,雨日又有明显增加。随着量级的增大,雨日较少,以≥0.1毫米到≥10.0毫米的雨日减少显著,≥0.1毫米的雨日为163天,其中≥10.0毫米仅52天, 4—6月雨日、雨量均为全年之冠,降水强度大的雨日集中该时期,尤以6月为多,≥10.0毫米的雨日6.8天;≥25.0毫米的雨日2.9天;≥50.0毫米的雨日1.0天,因此6月份发生洪涝的概率较大。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主要集中在3—6月,历年最长均在15天以上,连续最长雨日达27天,出现在1975年4月26日至5月22日。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常与干旱的发生息息相关,连续无降水日数越长,干旱越严重,梅列区的连续最长无降水日数一般出现在10—2月的少雨季节,平均在10天以上,历年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37天,出现在1971年10月30日—12月5日。

  梅列区全年可照时数为4423.2小时,闰年为4434.5小时。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637.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7%,年最多实照时数长达2081.5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7%,而最少实照时数仅1298.9小时,仅占可照时数的29%。

  一年中实照时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以7、8月的实照时数最多,7月达230.5小时,8月达209.8小时,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和可照时数的百分比)达50%。而11月—6月实照时数出现全年最小值,实照时数均在150小时以下,其日照百分率在40%以下,以2月最短,仅79.5小时。日照时数的这种分布规律是因为7—9月间多晴天,云雾少,雨日少,故日照百分率大,而12—6月多云雨天气,冬季梅列区又多雾,致使日照减少。

  梅列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和雷暴以及三寒、寒潮等。

  洪旱灾害是梅列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受灾面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均居于风、虫、电等灾之首。造成灾害原因: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之间差别很大。二是自然地理影响。梅列区山高坡陡,源短流急,田地分布又为山垅排田和田高水低的盆谷洋田,一遇暴雨,则山洪暴发,久晴不雨,就源竭田干。三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森林砍伐过量,顺坡开垦种植,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四是水利设施脆弱,不能抗御一切涝旱灾害,引水工程多,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低。因此,洪旱灾害不断,并交乘发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灾难。

  暴雨是指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的强降水,是梅列区主要灾害天气之一,因其来势猛、强度大,常会引起山洪爆发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梅列区一年中平均暴雨日数4—5天,主要集中在4—9月,5—6月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3—4月和7—9月。4—9月出现暴雨的日数占全年总暴雨日的80%以上。梅列区的暴雨有二种:一种是来自冷暖空气的急剧交绥,另一种是来自台风。从出现时间上看,前者主要出现在5—6月份的雨季,而后者则出现在7—9月的台风季。其中雨季的暴雨是梅列区的主要灾害。

  暴雨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及连续性等特点。破坏性:暴雨有极大的破坏性,可引起多灾并发,造成极大损失。沙溪河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发生在清嘉庆5年(1800年),梅列最高水位17.76米(假定基面),超警戒线日的百年特大洪灾,以及1995年、1998年6月中旬、1999年5月下旬持续性暴雨,造成重大损失。突发性:由于地形的增强作用,造成在短时间内的突发性强降水,突发性强、降水集中,其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连续性:表现为连续数日的持续性暴雨,洪水泛滥成灾。如:1964年6月12—16日连续出现3场暴雨造成市区内水位高达126.5米,超警戒线米多,冲毁大量的农田和民房,淹死3人;1968年6月16—19日连续4天暴雨,梅列区过程雨量达320毫米,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暴雨致洪、致灾的原因除了自然、客观的原因(如天气系统的作用、暴雨自身的规律、地形地貌、生态变化、地球环境的作用等)之外,人为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灾害情况分析,人为因素的比例逐渐加大,如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沿岸弃土等致使河床提高;临溪、山边建房,侵占河道,削壁挖山占地;水利设施老化,甚至遭受破坏;水库调控不当等等。

  干旱系指长期无雨或雨水稀少,致使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危及作物生育期的正常生长而造成的灾害。此外,干旱也会给工业生产及人民的用电、用水带来困难。梅列区的干旱按季节分,有春旱、夏旱、秋冬旱。

  春旱是指开春后至雨季前(3—4月)的干旱。梅列区发生春旱的概率不大, 1959年至2004年的45年中出现6次,概率为13%,相当于7—10年一遇,最严重的是1977年,达大旱标准,从2月28日—4月27日,干旱持续了59天,给早稻插秧带来极大困难。

  夏旱是指7—9月的干旱,梅列区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较大,由于此时正值晚稻的灌浆成熟阶段,若遇到干旱时,其产量、品质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绝收。

  夏旱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出现概率为84%,达大旱标准的有1959、1963、1966、1974、1988、1993和2003年等。严重的夏旱主要是发生在少台风年,由于台风出现的时间分布不均或降水分布不均,也常引起夏旱。

  秋冬旱是指10月—翌年2月间的干旱。秋冬季节是梅列区的干季,较容易发生干旱,但由于期间并非农事关键期,作物需水量不大,且气温低,蒸发量小,旱情一般不重。所以对农作物危害不大,较明显的有1964、1979、1981、1983、1995、1996等年。

  梅列区的冰雹多发生在3—4月和7月份,另外秋末冬初也会出现。梅列区的冰雹,一种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局地雷暴引起的,这种冰雹的体积较小,持续时间也较短,另一种冰雹是与强烈的天气活动,如锋面、切变线、飑线有关。历史上较严重的有:1981年3月14日,城区等地降冰雹时,雷雨交加,并伴有8级以上西南大风,最大冰雹重3.25千克,是百年罕见的,仅市区损失达60万元以上。1983年4月10日14时43—53分,观测到最大冰雹直径约为50毫米,最大平均重量为152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梅列区持续暖冬,秋、冬季南方暖空气强盛,也受到冰雹的危害。2002年12月18、19日傍晚,梅列区出现降冰雹。受这次雷雨大风的影响,部分地区大棚被掀,作物受损,电脑、电视等家用电器被雷击坏,隆冬季节出现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较为罕见。

  瞬间极大风速≥17米/秒或风力≥8级,称为大风。梅列区的大风主要有二类:一是台风影响下的大风,二是雷雨来临前的大风。其中又以雷雨大风造成的危害为重。雷雨大风具有局地性特点,影响范围不大,但由于来势迅猛,风向多变,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梅列区内平均每年大风日数8天左右,以7—9月雷雨大风较常见,尤以7—8月出现大风的概率最大,每月平均大风日数2天,以3—4月次之。大风出现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大多在10分钟之内。较严重的1973年4月1日雷雨大风,观测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达30米/秒,相当于风力11级,这次大风使水利、电力等受到较大的破坏,部分工厂停产。2005年5月1日,市区出现强对流天气,气象站观测到31米/秒的大风记录,这是自1959年以来所罕见的。

  梅列区初雷大多出现在立春以后,一般结束于9月底到10月中旬,平均雷暴日数67天。雷暴多发生在4—9月,其中7—8月雷暴占全年总数的38%左右,最少在12—1月份。夏季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上半夜,春季相对夜间较多。